干政:明代宦官数次专权乱政,鲜有善终者
所谓干政,是指不该干预政事的人偏去干预政事;而只有主政者身边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干政的机会。在中国古代,有机会干预国家政务者,主要有三类人,即后妃、外戚和宦官。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三类人都高度警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他曾谈到:“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阉寺职在使令,不假以兵权,则无宦官之祸。”总起来看,明代对后妃和外戚的防范比较成功,而在限制宦官方面完全失败。宦官不但广泛参与军政事务,还数次出现专权乱政现象。不过,宦官专权有违当时的“政治规矩”,所以鲜有善终者。
明代第一位专权宦官,是正统年间的王振。正统初年,因有太皇太后和内阁老臣约束,王振还有所收敛。待到这些人陆续去世,明英宗朱祁镇完全倚信王振,王振口含天宪,作威作福,官员有不肯依附或礼数不周者,皆遭其重惩。前文提到过的直臣李时勉,此时已担任国子监祭酒,不肯攀附曲事王振,王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国子监彝伦堂边有一株古柏,荫翳如盖,妨碍监生排队列班,李时勉令剪其旁枝。王振遂“诬以伐官木,私家用”,让李时勉带着百斤重枷,在国子监门外示众十六天。驸马都尉焦敬,是朱祁镇姑母庆都公主的夫婿,因不肯屈礼以事王振,竟然也被“荷校长安门”。翰林院侍讲刘球,在奏疏中请求皇帝“亲政务以总权纲”,王振见疏震怒,将刘球逮下诏狱,其党羽马顺竟将刘球肢解。而无耻的士大夫们,纷纷向王振献媚取宠。工部郎中王佑“美而无须”,一日王振问道:“王侍郎何无须?”王佑回答:“老爸所无,儿安敢有。”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怂恿皇帝亲征,结果皇帝被蒙古人俘虏,护卫将军樊忠趁乱将王振锤毙,并说道:“吾为天下诛此贼!”郕王朱祁钰监国,群臣合词启奏:“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死党马顺、毛贵等被朝臣当堂乱拳打死,王振全家无分老少皆被处斩。
天启年间的魏忠贤,是明朝最后一位,也是势焰最烈的一位宦官。他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勾结,统揽内宫外朝大权。东林党人反对他专权乱政,他便制造冤案,将多名东林党人逮捕下狱,“五毒备具,呼謈声沸然,血肉溃烂”,这些人均被折磨致死。就连后宫妃嫔,不少也遭其毒手。如裕妃张氏一度受到朱由校宠爱,引起客氏和魏忠贤的嫉妒,他们利用张氏逾期未产的机会,大进谗言,怂恿朱由校下令绝其饮食,张氏饥渴难忍,遇天下雨,爬到院中啜吸屋檐流下的雨水,呼喊着“万岁爷”气绝身亡。当时官员们为了向魏忠贤献媚,无所不用其极,全国各地纷纷为其建立生祠,斗巧竞侈,所供魏忠贤之像,皆以沈香木雕就,五官四肢,宛然如活人,腹中肠肺皆用金玉珠宝妆成。官员们上疏,尊称魏忠贤“上公”“殿爷”“祖爷”“千岁”“九千岁”“老祖爷”等,无敢称呼其名者,内容全是赞颂之词,所用“尧天舜德,至圣至神”等语,原本都是只能用在皇帝身上的。皇帝圣旨之中,也不再称呼魏忠贤之名,而改称“厂臣”“元臣”“心臂重臣”等,甚至还经常出现“朕与厂臣”的说法,直接将魏忠贤与皇帝并列。可惜好景不长,朱由校在位七年即突然去世,嗣君朱由检着手清算魏忠贤的罪行,魏忠贤自缢后遭戮尸凌迟,客氏被笞死,魏忠贤侄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被处斩,亲属均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明代何良俊说过:“臣子执威权,未有无祸者。”因为威权是君主的专利品,这是一条铁的“政治规矩”。臣下如果破坏了这一规矩,僭越行使了君主的威权,无论是出于君主的分享还是自己的擅取,也无论是用于治国安邦还是谋私乱政,最终都难逃丧身破家的悲惨结局。
(作者为北京行政学院《新视野》主编,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①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