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及“供给侧改革”的提出(2)

核心提示: 中国经济政策应综合使用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种方略,让经济软着陆、软调整,进而保持适当、较快的增长速度,稳步进入高等收入国家。“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尚有“三大支撑”和“三大亮点”

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并非没有希望,没有突围的空间和道路。中国经济尚有着“三大支撑”:一是城市化支撑,中国的城市化率才刚刚53%,仅相当于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城市化没有结束,工业化就没有结束,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结束,理论上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就没有完全消失,中国目前所出现的产能过剩其实本质上是相对过剩,尚存在着挖掘内需、释放过剩压力的机会。二是外汇支撑,中国最高时曾有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也还有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好比是抵挡金融袭击的弹药,有如此充足的弹药,中国爆发一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风险降低了很多,并且留下了政策腾挪的空间——当然这并非绝对,外储是会变化的。三是人口质量红利的支撑,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00万,中国新增劳动力几乎全部都要变成高学历人才了,在国际上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劳动力高学历化后曾经进入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创新经济时代,中国在没有了劳动力数量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却面临着劳动力质量提升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以及在此基础上转向创新经济的机会。

另外,在近期经济运行中,还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的“三个亮点”。一是政府宏观政策取向明确转向稳增长后,经济刺激政策不断加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不仅个人房贷创了历史水平,最让人担心的地方财政支出动力也在4月份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观。近期地方政府债市一片红火,财政部长已预告今年将有3.2万亿地方债务将被转换,并且有消息说未来三年将有15万亿被转换,这些对于市场都是非常大的利好;政策刺激之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一季度的销售负增长很快变成了二季度后强劲的两位数的增长,某些城市的房价也开始上升,特别是深圳市上月的房价增幅甚至超过了30%。二是消费和服务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一点报道很多,无需多言。三是创新氛围逐渐在全国升温,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前景可以说第一次真正开始展现。

供给侧改革”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是很清楚的:第一,中国必需直面困难,我们不要避讳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第二,要充满信心,同时抓住机会、全力突破。综合各方面考量,中国经济政策应综合使用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种方略,让经济软着陆、软调整,进而保持适当、较快的增长速度,稳步进入高等收入国家。

“供给侧改革”的智慧来自“供给学派”,在里根年代被美国格外强调和使用。但是供给学派的思想并不十分严谨,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非常粗糙,里根政府实践供给学派特别是“拉弗曲线”的税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说明“供给侧管理”有其价值但也不能包打天下。因此,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就是,我们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应该意味着不要“需求侧管理”了,只是说与以往相比,政策的天平应该多向“供给侧”倾斜一点,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总需求”是“保底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求未来”,现在与未来,哪个都不能舍。

“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其实,“供给侧管理”本不是新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国推出“4万亿”的救市措施以来,就有很多的学者呼吁要从供给的角度反思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只是在前几年,这种声音往往被“稳增长”的声音所遮掩,改革的决心难以作出,改革的举动难以落地。而本届政府,最强大的一点就是执行力强,在反腐上如此,在改革上也是如此,这时候,提“供给侧改革”,才有意义,才让人看到以新一轮改革来释放制度活力,以有效供给来寻求供需再平衡的希望所在!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也意味着政府、学者和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其一,中国依靠外需的时代已经过去。去杠杆是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主旋律,而且即便外部需求复苏,其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大为下降,因为受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更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注定风光不再;其二,中国民众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改革开放的前30几年,在旺盛的外需和内需的作用下,只要产品造出来就不愁没有市场,但现在不同了,国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品质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升级必然倒逼生产供给的升级;其三,中国投资的边际收益已经锐减。不论是在公共建设领域,还是在私人投资领域,扩张性投资的效率和边际收益都远不如以前,继续以投资需求(不管是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刺激的投资需求)促增长既不合算也不可持续,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投资的方式和投资的主体。

不过,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已经比较习惯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办法来“稳增长”,当前也是如此。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5%,增幅创2014年7月以来新高,且高于市场预期的13.2%和9月末的13.1%;10月份的财政支出更是创造了接近40%增长的纪录。因此,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预计中国经济的需求刺激经济的反危机模式仍将继续。强烈的需求刺激之下,笔者大胆预测,中国经济的冬天暂时已经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期也即将结束。但代价就是,中国经济的危机和矛盾再一次被后延,而且日后恐会加倍清算。在此关键时刻,“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可谓是真正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经济形势   供给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