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形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人口城镇化。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加快提高“十三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户籍人口城镇化有可能每年以不低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估计到2020年,我国规模城镇化率将有可能超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4年的36.6%提高到50%左右。其中,关键是“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户籍制度改革要有新思路。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有两个提法特别重要: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实施居住证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推进三方面重要转变:第一,由对人口的控制向对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转变。第二,由城乡两元户籍制度向居住证制度的转变。实施居住证制度,就是不再分城市和农村户籍。第三,人口管理将由治安部门的管理向人口服务部门的管理转变。
基本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十三五”我国将实现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用于物质型消费的比重为60%,估计服务型消费支出的比重将由现在的40个百分点增长到2020年50个百分点左右,甚至会超过50%,一些发达地区将达到60%以上。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型消费将高达14-16万亿人民币。健康服务业将成为“十三五”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十三五”期间我国消费规模将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据统计,2015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高于GDP的3-4个百分点。估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仍保持高于GDP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平均将会达到10%左右,最低也能保持8%以上。
“十三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明显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估计“十三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0%—65%的区间。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消费结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内生动力。经济学界有人认为消费只是生产的目的,不可能成为拉动增长的动力。应当看到,消费确实是生产的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消费的确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吃饭为例,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吃营养、吃特色、吃环境,由此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并引发经济结构服务化的重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