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冲刺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短板在哪儿(3)

公共消费可以间接用公共财政文化与传媒支出推算。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公共财政用于文化消费的绝对额更小。2007年,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与传媒支出只有728.9亿元,2009年刚过千亿元,2014年为2319.4亿元,比2013年只增加了74.1亿元。2007年至2014年,文化与传媒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5%左右。到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财政投入势必有所增加,特别是公共文化消费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公共财政投入文化的支出将会增加。2014年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文化与传媒支出增加0.1个百分点,公共文化消费增量就相当可观。

最后,看出口。“三驾马车”中,出口对于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还很微弱。一是规模太小。2005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只有78.9亿美元,相当于646.33亿元人民币。2014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为220.4亿美元,相当于1353.87亿元人民币。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出口下滑。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出现下滑,其中,2013年比2012年出口额减少78.59亿元人民币,2014年比2013年出口额减少202.48亿元人民币。“十三五”时期,如何激活文化出口贸易,使其发挥拉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应当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提上日程。

3.“供给侧”,牵住“牛鼻子”

再从“供给侧”看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既有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问题,也有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要牵住“牛鼻子”:

1.技术改造

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文化业态更新换代,不仅催生新兴文化产业,而且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供给侧”发力,技术改造当打“头炮”。无论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还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都需要再造业务流程,革新工艺、更新材料,都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新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及渗透,借助于文化装备实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度通过技术装备水平体现。目前,文化装备业对文化产业技术改造支撑力还不够大,文化装备业尚未纳入国家装备制造业规划,这与部门分割有关,亟待通过沟通、协调得以解决。

2.要素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前些年相继组建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简称文交所),市场定位应是要素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更不是商品期货市场,事实上文交所发展已偏离了要素市场定位。如何激活文交所,使其文化生产要素配置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供给侧”发力的重要一环。文化素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仅公共博物馆拍摄的国家一级文物高清照片就达387万张,进行再加工就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既能够服务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又可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文交所在文化素材的登记、交易等方面大有可为。

3.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质量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目标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文化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经营实力也在增强。自己跟自己比,资产和收入规模都在成倍增长,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尤其是跟国外知名文化企业相比,国内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真是“小巫见大巫”。培育骨干企业,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应从实现支柱性产业目标的高度重新审视、规划,扎实推进。

(作者系中宣部文改办巡视员、副主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支柱性   产业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