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求侧”,“三驾马车”齐发力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文化产业亦是如此。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增长潜力。
首先,看投资。与消费和出口比,投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2005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2892亿元,2014年已突破2万亿元、达24339亿元,增加了7.4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2005年为3.26%,2014年达4.75%。投资贡献率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投资不稳定。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看,2010年、2011年和2013年三年投资增加额均比上年减少,降幅分别为-14.34%、-20.22%和-31.37%。也有投资增加额比上年大幅增加的年份,2012年投资额为1.6万亿元,比2011年增加5253亿元,与2011年只增加1420亿元相比,增幅达269.93%。
二是投资来源不合理。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自筹资金(实质是靠自身积累搞投资)的比重畸高,“十一五”时期年均75.82%,“十二五”时期年均81.26%,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年均占比高出8个百分点左右。以2014年为例,如果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占比(83.49%)降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占比水平(72.16%),融资额将扩大2757.60亿元。
再看国内贷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分别为16.98%和13.62%,比同期文化产业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分别高出7.70个百分点和5.89个百分点。仍以2014年为例,如果文化产业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达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水平,国内贷款额将扩大1328.24亿元。
这两项“一里一外”可使文化产业扩大融资额4085.84亿元,约占2014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6.8%。要使潜在投资变成实际投资,前提是从体制和政策上疏通文化产业融资通道,包括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上市和发债)。
其次,看消费。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两大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671.5元,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87.9元、占比5.4%,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7元、占比2.5%。按城乡人口数匡算,2014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约为9430.74亿元,与2014年2.4万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额相比不成比例。无论是城镇占比5.4%,还是农村占比2.5%,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协调,也不利于支撑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当然,这也充分表明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按照2014年数据估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即可增加201.46元,文化消费总量即可增加1509.28亿元。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增加200元用于文化消费不太难,相当于看2场电影(60元/次)或1场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