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探索与创新
——为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最强支点
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11个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专业化新型智库正式揭牌,社科院院、所、专业实体智库多层面推进智库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自2010年《中央党校2011年—2015年科研发展规划》提出把中央党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思想库开始,中央党校就在制度层面不断探索创新。2013年,《关于推进中央党校思想库建设的工作方案》出台,研究格局更加清晰:党校内,一批优秀专家构成专家库核心团队;党校外,一批专长人才被吸纳进党校智库人才网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党校把决策咨询和智库工作列为学校创新工程的核心内容强力推进,形成常务副校长亲自抓、校委成员积极带头、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部分成果已进入中央决策。
“来自一线源源不断的学员队伍,是中央党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介绍,“我们正探索建立学员科研活动的规划、管理、考核等机制,采取委托方式组织专项调研,形成独具特色的决策咨询报告。”
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每个教研部根据其学科特色成立了相关科研中心,如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外交事务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了智力优势、学科优势,形成了完整的智库研究基本框架。
2015年7月9日,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在国防大学揭牌成立。这是国防大学“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的一大举措。和国防大学一样,军事科学院也正行进在新型战略智库建设道路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助推战略对策研究,为全面提升我国军事战略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要用好人,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关键。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介绍,由于以青年人为主体,该院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力求弱化年限、资历等因素,以研究成果为导向,为更多年轻人“出彩”创造条件。
要激发动力,必须打破传统智库科层管理体系的约束。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进行了积极探索:破除终身制,以项目为中心配置人员、经费和其他研究条件,并根据研究需要和水平不断调整滚动。特别是“计件薪酬制”,将研究任务分解为清晰的工件,按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付报酬,有效调动了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征程与新图景
——为“无愧国家期待”而更加努力
11月22日,复旦大学光华楼,数十位著名学者见证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成立。这是一家应运而生的新型智库,更是一家既有扎实理论研究基础,又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转型智库”。
中国研究院的前身,是颇具盛名的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张维为因中国道路研究而声名远播。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研究,张维为联合史正富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组建中国研究院。张维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在研究、资政、传播和培训四方面切实推进,组织包括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高端论坛、中国话语工作坊等在内的中国研究系列活动,开设高端培训课程、中国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理论网站,出版中国话语丛书,为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学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姚洋同样有感而发:“我们要围绕国家亟须展开研究,对国家中长期发展做出宏观分析,打造教学、科研、政策咨询相结合的综合性智库。”
“高端智库是标杆、是导向,我们要更加严谨地研究,为国家发展添柴加薪。”为边疆问题献策多年的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补齐“短板”是曾令良当下思考的重点:“要调整研究重心,更多地关注国家决策领域;要思考如何打破现有应急式研究多、前瞻式研究少,事务性研究多、长期规划性研究少的被动式政策咨询模式。”
中央编译局也已划定智库建设路径。科学配置研究力量,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新趋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球治理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海外中国研究等五个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改革号角已然吹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表示:“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我们要更加努力,把自身建设为无愧国家期待、无愧时代召唤的真正的高端智库。”
(光明日报记者 曲一琳 王斯敏 杨谧 张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