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之际
12月1日,随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备受各界瞩目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向着“高端智库”这一目标,广大智库孜孜进取,在中国前进道路上发出了强有力的资政启民之声,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征途中迈开了探索创新的步伐。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智库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到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再到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国智库建设的蓝图日渐明晰。现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向着“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集中发力,致力于为中国智库建设引航开路、树立标杆。
“在我国迈进全面小康决胜阶段之际,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信念与决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如是评价:“中国智库建设跨入了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推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是“形势使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面临着高度复杂的局面,大量新问题需要高端智库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荣华多年从事智库研究与评价,在他看来,推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意义深远。“树立一批高端智库做示范,有助于提升我国智库参与公共制策的质量与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领军人物与坚强团队
——以家国情怀为动力,以专业能力为支撑
位于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已经走过了21年历程。林毅夫、周其仁、宋国青、易纲、海闻、汪丁丁……一批著名的“智囊人物”聚集于此,长期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在这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中坚力量日渐成长。林毅夫表示,培养具有决策参与能力的下一代优秀人才,是未来的重要打算。
“深厚的学术基础、自由的学术氛围、明确的功能定位,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林毅夫的学生、现任院长姚洋总结,“关注现实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已在国情研究领域奋斗了30年。他完成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等,为国家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创办的智库品牌《国情报告》,至今已逾上千期、上千万字,持续影响几届决策者。
在他看来,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智库学者尤其要以高度的职业精神与使命担当要求自己”。为储备更多更优秀的智库力量,他带领年轻的团队,以“技高一筹、独树一帜”为牵引,聚焦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让学生树立学术自信、理论自信、思想自信与道路自信。
睿智坚定的领军人堪称一家智库的灵魂所在,团队则是领军者背后的坚强支撑。
近40年来,作为全国研究人员数量最大的学术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使命职责。
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亲自挂帅担任首席专家,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端智库、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高端智库、国际战略研究高端智库、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高端智库为抓手,组建了专业突出、层次明确的核心团队,建立“小机构,大网络”,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端智库专家人才聚集高地。
中央编译局成立60多年来,已形成了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广国际视野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坚持“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在继续做好原有编译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政研究与决策建言。
自1955年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学部就把战略咨询列入主要职能。院士群体的学科特长在这里充分发挥,已形成大量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成果,提出了“制定12年科学发展计划、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制工作、建立科学基金制”等成效显著的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