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话语向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转换是资本积累方式创新的理论表现
随着现代性发展消极后果的日益显现,以现代性批判为主要指向的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成为当代西方世界的流行话语。表面上看,两种话语形式针锋相对、格格不入,实质而言都是资本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理论上的要求和表现。
资本的本性在于实现自身最大化增殖,为此,一方面要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另一方面要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换并促进最大限度的消费。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最大限度的生产也就是对自然的最大限度的征服、改造和利用,而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根本力量。由此造就了现代主义的理念和话语。最大限度交换的需要则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到资本的生产方式中来。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同小异的现代化城市、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厂房和生产流水线,正是现代性话语的物质表现。
然而,资本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在发展中必然遭遇危机。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市场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即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自然资源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即生态危机。当资本无限增殖的要求越来越受到遏制,就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这也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危机的爆发意味着资本的原有积累方式即单纯依赖于传统工业生产的积累方式越来越狭隘化,寻找新的增殖手段和发展方式成为资本的本能行动。在理论上就表现为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而正是由于原来较为单一的积累方式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资本发展的需要,历史本性驱使资本寻找并创新更为多样、更加灵活的积累方式。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下,以强调差异化、多样性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理念成为时髦的理论主张。
由此可见,从现代主义话语向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转换,实质上是围绕资本历史形态和积累方式创新和转换而形成的理论观念。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把马克思理解为现代主义理论家或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是有失偏颇的。
结论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审视是建立在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理论基础上的。从唯物史观来看,是资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造就了现代主义话语和后现代主义话语。从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换的视角来说,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现代性(及其批判)理论,但决不能简单地以当代西方话语为模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之对接。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话语只会把我们的理论引向歧途。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