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理论界,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展开,从唯物史观审视现代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论域。这一研究尽管成果喜人,但仍存在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得到有效澄清,否则极易造成理论误区,甚至在意识形态层面走向歧途。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从没有给“现代化”“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概念下过明确定义,但他大量地使用了“现代”概念,他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也是非常明确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代化是和大工业发展相联系的;在《共产党宣言》中,大工业明确被表述为“现代大工业”,是现代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理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被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基本阶段。而到了《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社会则被明确称为“现代社会”,马克思强调《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现代”的理解是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的理解分不开的,“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就此而言,马克思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换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概念的,指的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和转换所造就的不同于以往社会的生活状态。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的生活方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所造就的,由资本生产造成的消极后果就是“现代的灾难”,离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把握也就无法深入理解现代社会。对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社会不过是同一个对象的两种称呼而已。
需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机器大工业,因此,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工业资本主义。正是由于这样,马克思主要是根据工业资本主义状况来理解和阐释现代社会的,他所批判的“现代的灾难”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后果。这样一来,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在根本上指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审理;另一方面他所批判的资本主义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换言之,主要是根据工业资本主义形式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亦即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
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对于现代社会,马克思是有明确理论认知和把握的。如果把“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特定生存状态所具有的属性、特征、趋向和原则,那么,马克思是有自己特定的现代性理论的,这也就是唯物史观视野中对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审理。
在马克思那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现代社会,因此,对马克思而言,现代社会批判和资本批判是一回事,他对现代社会的审视正是以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审理的方式来实现的。立足于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意义,肯定了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和历史价值。正是由于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历史性肯定,马克思被一些研究者解读为现代主义理论家。另一方面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马克思又对现代社会和资本关系展开了系统的历史性批判。强调只有消灭资本关系才能最终消除社会危机,并对变革现存社会的条件和进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也正是由于这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立场,使得一些研究者把马克思理解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审理是全面的、系统的,因为马克思在深刻指明资本历史本性的基础上宏观阐明了资本积累方式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阐明了资本运动所必然招致的社会后果,因而从人类社会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的视角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整体上呈现了现代社会的概貌、特质、特殊矛盾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如同上文所指出的,在马克思时代资本形态主要是工业资本,资本积累主要依赖传统的工业生产,由此,马克思现有的具体理论分析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即主要依据工业资本主义来理解和阐释现代社会。这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即把现代社会与工业社会联系起来,把现代性与工业文明联系起来。当代很多现代性批判理论家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比如吉登斯就强调“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然而,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的批判。工业社会是现代社会,但是现代社会的界限决不局限于工业社会。在资本形态和积累方式实现了创新性转换的前提下,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批判,还必须对建立在资本历史形态和积累方式创新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状况给予深入的批判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