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都具有博大的吸纳性,相互融合贯通
理论周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包容共通的?
石仲泉:是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但是,它为何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首先因为它是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最先进的文化形态。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里,首先是被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吸收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此外,还有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且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284页;第2卷第310页。】
马克思主义作为这样一种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最先进的文化形态,也说明它与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明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共通性。这种包容性和共通性,以及它作为“发展着的理论”的发展性,在来到中华大地之后必然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相结合,首先要“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才能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论识工具”。这既是它作为最先进的文化形态所需要的,也是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所需要的。
张岂之:我们有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为什么五千多年的文化始终没有中断?原因在哪里?这说明中华民族本身具有文化内在力和强大的传承力。强大的传承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它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很早孔子就提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提出要包容,要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这是很伟大的见解。从传承的角度讲,2500多年前孔子能把这些道理用很精练的话归纳出来,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把他讲的话记录下来,几种笔记反复推敲,然后流传至今,到今天的时代我们觉得仍然实用。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没有偏激性,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使道家等诸子百家都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发展有创造,今天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可以包容结合。
马克思主义尽管属于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两者都有博大的汲纳性,使它们能够融合相通,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一方吃掉另一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遭遇抗拒,逐渐接受,相互渗透,汲纳融合的过程
理论周刊:从实践上看,二者融合或者说结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石仲泉: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与不同文明的冲突相伴随的。自西方文化在近代进入中国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一直在相互冲撞中展开,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个遭遇抗拒,逐渐接受,相互渗透,汲纳融合的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谙熟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陈独秀还有鲁迅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烈反传统,既有启蒙的呐喊,也有复兴的呼号。不如是,就不可能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在革命呐喊和打倒封建势力、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年代,维护旧制度的腐朽传统文化不能不是主要批判对象。
杨凤城:确实如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的反传统思想背景下,其创始人和最早的一批党员,几乎是清一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哺育的知识分子,像陈独秀等还是该运动的旗手或弄潮儿。中共成立后不久,又肩起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其侧重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当然,中共成立后,集中精力于实际的革命斗争,并未特别关注文化问题。不过,这种倾向还是时常表达出来,虽然文字不多,但态度是鲜明的。
石仲泉:尽管在当年批判时有某些片面性缺点(在后来的革命洪流中也有过头言词和极端行为),但从陈独秀、李大钊等领军人物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全盘否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还在探寻如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