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进出口数据改变的原因,不能简单重复传统刺激出口的政策
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86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102365亿元,下降1.8%;进口76334亿元,下降15.1%。进出口数据是否非常糟糕?我认为一定要把信息对称起来。第一,出口数据显示加工贸易低于一般贸易。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远远高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我们的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少以后,加工贸易业就逐渐转移到更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地方去。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近几年来,因为劳动力成本增长特别快,所以那些港台企业基本上都走了。本地的企业因为没有能力走出去,很多就关闭了。企业迁走或关闭,订单也走了,加工贸易的出口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一般贸易。这是我们进入新常态以后,劳动力红利改变所带来的贸易结构的变化,也是国际贸易中规律性的变化。我们不能盲目的说,出口增长下降就要加大出口退税。当前出口增长下降的原因根本不是税收造成的利润下降所致,退税根本没有意义。我们还是要改变出口结构,增加一般贸易。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少了,那就增加一些附加值高的产业,出口加工制造升级为高端制造,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正确认识进出口数据改变的原因,不能简单重复传统刺激出口的政策。
第二,中国已经在2011年代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国家,占到全球45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的11%左右。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优势的交换。如果仍然停留在低端制造,中国的贸易特别是出口不可能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因为中国在11%以外的贸易领域不具备比较优势。仅盯着出口增长率下降而考虑短期政策,不抓紧培育有新的比较优势的产品,可能会错失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良机。
第三,我们的进口也是负增长。这是因为我们进口的产品中大部分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的价格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大幅度下降,石油价格降了一半多,所有的农产品都在降价。我们进口产品的一半以上都是大宗商品,就算我们的进口量不变,因为价格降了这么多,所以我们的进口规模一定是下降的。不能简单地说,进口负增长就是我们国内对外面的需求下降,我们的经济不景气。
宏观政策要稳,不能总是调来调去
宏观调控在新常态下已经有基本原则。新常态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就是危机政策。既然是常态,宏观政策就要稳,不能总是调来调去。短期财政、货币和投资的政策到位,稳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在常态的情况下,受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也会有上有下,但这样的波动是正常的,与危机引起的大起大落不一样。
每当经济增长数据出现零点几个百分比的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说法就会被强化,就出现呼吁稳增长政策微调和更宽松货币政策等加大短期刺激政策的声音。实际上,12%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M2)目标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宽松的指标。上半年名义GDP的增长是6.5%,也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水平。但是既定的货币供给增长是12%,有5.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超过货币需求增长5.5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应该是宽松的。但是现在11%左右的M2增长,在既定12%的M2增长政策范围之内,从这个角度,货币政策在执行层面是稳健的。政府一直在强调货币政策是稳健的,但指标本身是被宽松的制定了。
总之,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指标,思想方法一定要正确。思想方法不同,利益导向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用新常态的逻辑去分析数据,判断形势,才能避免误判形势、误导政策。对当前经济增长稳定的判断,并不是说我们的经济没有问题,但关键是找准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调结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的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根本原因是结构问题。正确的方法不是印发更多的钞票,而是要对症下药,要进行结构调整。不合理的结构要往下调,加大力度去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核心增长点。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而是用短期政策去稳增长,那就一定会固化现在的结构性矛盾,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五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稳增长,紧接在稳增长后面的一句话就是“稳增长的关键是调结构”。虽然也说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但关键是落脚在调结构上。如果结构没有理顺,今年短期政策稳增长,明年结构问题带来的下行压力就仍然存在。持续增长不能年复一年地靠短期政策来保证。
充分发挥调结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调结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将不合理的结构往下调,另一个是必须同时形成合理的新产业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第二项任务是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与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应该必须从现在做起,而不是要等到明天。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公报。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