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2015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变化透析

核心提示: 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指标,思想方法一定要正确。思想方法不同,利益导向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只有用新常态的逻辑去分析数据,判断形势,才能避免误判形势、误导政策。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经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三季度增长6.9%。这一数据虽在此前预料之中,但仍引发各方关注。

6.9%的增长是完全正常的、合理的、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中高速增长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中国经济“硬着陆”等观点,变成国内外在每年的年底、年初对中国经济判断的主基调。这些判断的误区是,尽管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国内外的分析人士并没有用新常态的逻辑来分析数据,来判断现状和未来经济的态势。

有些媒体对今年前三季度6.9%的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是七年来的最低”来表述,显然参照系是过去30年的高增长,这个参照系是不对的。现在是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新常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变成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7%左右就是中高速增长,也是两会报告确定的今年的增长目标。如果我们用新常态的逻辑来看待6.9%的增长,参照系是新常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6.9%的增长是完全正常的、合理的、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水平。用新常态经济观念来分析增长数据,国内的经济增长是稳定的,与中高速增长的的目标是一致的。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大幅下滑、硬着陆、崩溃的分析是思想方法的问题,分析思路根本没有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2014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八大的一些相关文件反复强调,要认识新常态。只有认识新常态,才能适应新常态,最后才能把握新常态。如果思想方法上没有进入新常态经济的转变,观念上不可能实现从过去的发展阶段向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对新常态经济阶段的形势判断就是不准确的。

季度GDP增长数据出现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波动是预料之内的,不必过度解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三期叠加”是指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换档期是什么意思?是我们的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变成中高速增长,是对一个经济规律的描述。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劳动力红利开始减少。当劳动力红利开始减少的时候,当人口出现老龄化的时候,经济就会出现增长速度的换档。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改变,美国、日本、欧洲都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改变后出现过换档期,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去法国留学,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法国经济在80年代就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现象,所以说换挡期是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出现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转型期是什么意思?从整体经济的层面上讲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从投资为主转变为投资、消费增长的合理比重;从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二、三产业并举;从依靠较多的外需转变为内外需共进;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转变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而经济结构转型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第二产业。过去3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包括“第三期”——政策消化期的盲目投资,使第二产业累计了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这种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在新常态经济阶段,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不合理的产能结构要调整,将不合理产业的投资降下来。第二,培养新的增长点,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两个方面的调整是不同步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使这些领域的投资减少,而新的增长点还在培育过程中,增加的投资不能很快覆盖减少的部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带来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围绕“三期叠加”所作的规律性和结构调整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叠加”效应,即所谓过渡期、投资下降、经济下行、都是已知信息,是存量的概念。月数据特别是季度公布的GDP增长数据,如果出现零点几个百分点的上上下下应该是预料之内的,不是“增量”下行的概念,包括投资下降以及出口方面存在问题,这都不是增量信息。如果解读为“增量”,可能在重复使用“三期叠加”分析的信息,过度释放一些本不该由这零点几个百分点所承载的信息,刻意淡化存量概念而去放大增量概念,这是非常误导的。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珊]
标签: 宏观经济   变化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