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境界,提高到新水平。请问韩教授,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路径是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通过这“三化”,马克思主义不但发展了自身,而且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通过“三化”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现实佐证。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从八个部分逻辑地展开:历史阶段是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这一历史阶段所要解答的时代性课题,主要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其中包括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思想;哲学基础是战略辩证法,要求注重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核心理念是为人民担当;根本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基本思路是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和唱响中国,主要包括全面从严治党,公平正义,唱响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交战略等思想;战略布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理论品格是问题意识、哲学思维、顶层设计、刚性执行、敢于担当、战略定力和大势把控。
我着重谈谈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根本主题、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
“为人民担当”,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开篇,讲的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理念。围绕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他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简称“为人民担当”。这一理念既与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又赋予其时代内涵: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担当起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责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对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正本清源与有力回击。其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联系起来,揭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和坚定性。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其中蕴含着坚守心理和思想防线,重塑民族自信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等内涵。其四,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方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讲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阐释了中国梦思想提出的背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从宏观层面看,中国梦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它是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之梦;从中观层面看,中国梦讲的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关系,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微观层面看,中国梦讲的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就是使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讲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注重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来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稳步向前推进,真正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我们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