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以“36000”数字为系列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36000),即GB/T 36000-2015《社会责任指南》、GB/T 36001-2015《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GB/T 36002-2015《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并拟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自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步入“36000”标准化阶段,一直以来带有“舶来品”色彩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终于有了“中国特色”的解读方法和行为准则,使得尚未统一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开始有据可依,尤其是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撰和发布提供了方向与指导。在“36000”标准化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必须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遵循“36000”的新要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主体多元化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顾名思义,企业应是责任报告的发布主体。然而,根据国标36000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是组织,而不只是企业,这意味着我国正从“企业责任”时代步入“多元主体责任”时代。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晴雨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一种外显的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责任践行信息。从2015年上半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其中有三个亮点不容忽视:一是非企业组织开始发布报告;二是成长型企业成为发布报告的主力;三是首次发布报告的企业数占比最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责任管理的践行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正呈现出一种多元主体参与、新生力量崛起的良好态势。从行业层面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行为的主体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组织性质上都将不断扩大化,行业性、集群性、产业链式的社会责任践行标杆将不断出现;从单个企业层面看,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管理参与度将越来越高,全员式、全过程式参与将有效提高责任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从社会层面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群体将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公众、社会组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将更上心。
趋势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绿色化
在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企业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践行主体,绿色生产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国标36000也明确指出,组织应该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纳入其决策与活动之中,并为其既透明又合乎道德的决策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担当责任。由此可见,绿色化应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理念。从长远发展来看,绿色化生产依赖于企业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的自觉化,而自觉源于责任。绿色化生产首先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责任,是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绿色责任只有真正内化为企业的管理理念,才能推动绿色化生产体系的构建。对于企业而言,绿色化生产意味着节能、低耗、环保,由此带来转型的压力和动力,企业要把握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契机,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注入绿色基因,实现轻型化、柔性化的绿色组织构架设计、绿色生产制造、绿色采购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