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支持原创,不要用点击养懒汉
有人会说,即使当下新闻生产的主力仍是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深入报道还得看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的内容很快能在网上免费、方便地获取,何必再花钱订一份报纸?
其实,读者完全没必要贪这个便宜。在知识产权得不到完善保护的当下,纸媒费时费力生产了新闻,网媒新媒鼠标一点就转走了。如果网媒新媒总这样吃白食,新闻生产者拿不到阅读量带来的红利,红利都被转载者拿走了,那谁还愿意投入巨资去生产有价值的新闻?当下新闻生产者与转载者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模式将难以持续,生产者拿不到应有的红利,生产积极性会越来越弱,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就会越来越少。
报纸的责任是生产优质新闻,读者的责任是花钱支撑生产者——而不是心安理得地享用免费午餐,只有花钱买报纸,支持原创并付费才能看到高质量的新闻,也才能激励生产者继续生产高质量新闻。否则,就是纵容新媒体的不劳而获,在“生产者为转载者打工”的不平等分配格局下加剧新闻质量的低劣化。
从报纸上打捞被网络忽略的精品
有人说,网上信息应有尽有,报纸上没有的网上也都有。其实,并不见得完全如此,就拿中青报来说,精品文章很多,可被网络转载的并非全部,几家网络互相转来转去其中一部分,形成所谓热点。报纸上的每篇文章都是记者和编辑合力精心生产的,网络编辑的视野和判断有时难免有其局限性,一味盯着热点或复制其他网站提炼出的新闻点,则忽略了一张新闻纸中更多的信息富矿。自己去读报纸,避免被网络编辑的口味牵着鼻子走,则能看到很多被网络转载所忽略的有价值信息。
读报培养独到和主见
每天几大门户网站的面孔虽然看上去不一样,但头条二条差不多,几个热点也是互相转载彼此复制,看一家网站就差不多了。可各大报纸个性迥然,新闻内容有很大差异。新浪和腾讯固然有所不同,但这种个性差异,恐怕没法儿同《新京报》与中青报的不同相比。这就是生产者和转载者之间的差别(当然,一些门户也在尝试进行新闻生产,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生产者有主见和独到视角,有自己的新闻理念和专业追求,转载者进行二次生产的空间就小得多了,所以热点的选择很容易同质化。
依赖手机和网络去阅读信息,看其他人都能看到的同质化信息,同质化信息获取下养成的是同质的平庸思维和均等化大众思维——读不同个性、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报纸,长期熏陶中则容易培养出与报纸气质相近的个性。读一份有传统有创新的报纸,不仅仅是读其中的新闻,更是与这份报纸的名记名编们对话,读他们的个性与思想并在思想上融入其中。
新闻系学生尤有必要戒除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应多读报纸,长期关注某一份报纸,从纸媒中获得独到见解,从集中着媒体精英和最能代表新闻精神的纸媒中获得新闻营养,接受新闻纸中所深浸的精神熏陶,并形成知识和思想的积累。
读报避免看中毒的新闻
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新闻中也有,这种毒很多就是在网络转载和传播中形成的,网络标题党就是突出一例。网络转载报纸新闻,忠实于原文而大体原封不动地转也就算了,可很多编辑会自作聪明地对标题进行二次生产,将并不代表新闻原意的非核心细节甚至是违反新闻原意的片段,提炼到标题中,形成很大误导。
前些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就批评了某家门户网站的标题党,列数“别人的标题”和“某网的标题”。没有谁比新闻生产者更了解某一条新闻的本意,纸媒的标题最能客观反映新闻原貌。读报纸,就是读最原汁原味的新闻,避免在转载中被添加毒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