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纸媒所受冲击最大,常有人既带些优越感又同情地跟我说:我已经几年没看过报了,身边也没有看报的,手机上什么新闻都有,唉——这一声“唉”意味深长,是劝我早点改行或早些到蓝翔学门手艺。
唱衰传统媒体特别是奚落纸媒俨然已成时尚,一些传统媒体从业者辞职时会满腹情怀地踹前东家一脚,新媒体从业者会一边扒着纸媒新闻一边喊“纸媒快完”,新闻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让学生转向新媒体,自媒体大咖们叫嚣“内容为王是个屁”——新近一两家纸媒的停刊更被当成论据。其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当下的危机是媒体普遍的危机,无论是对于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抑或自媒体。
一些人只看到一两家传统媒体停刊,却看不到每天死掉的自媒体不在少数;只看到几家新媒体拿到了融资似乎挺风光,却看不到不少新媒体举步维艰;只看到纸媒广告和发行下滑,却看不到凤凰网无奈裁员百度冻结招聘,看不到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同比大幅下滑,打开率也越来越低。公众的新媒体迷恋期和自媒体发展的泡沫期正在悄然消退,信息过剩之下甚至产生厌倦,会有一个回归传统的过程。
当然,我这里并非想谈媒体共同遭遇的危机,而是想谈在这个手机和网络附体的信息过剩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订一份报纸。
手机毁灭专注,报纸让人专注与深思
手机和网络毁灭了现代人的专注,只要身处网络和手机环境,就很难保持5分钟以上的专注,时间和思维都很容易碎片化。所以,即使很忙,我每天都会有1小时与手机和网络隔离,专注读书看报,以免迷失于碎片化的信息陷阱和“自以为遍览了新闻,却只是粗读了标题”的幻觉中。
很多人对于“手机毁灭专注力”的危害还没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我常有扔掉手机的冲动,想着要做某件事时突然来了电话,接完电话就忘了刚才想做什么事了。接着在电脑上写字,突然被提醒有新的微信——看完微信才想起刚才想做的事,可文思又断了。手机阅读确实便捷,让人形成信赖,可我们的专注力,正是被我们热爱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给毁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日常在地铁上、饭局上、开会时、排队等候时,都习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在地铁上看书好像倒成了另类。虽然手机浏览信息似乎很方便,但很难“专注”阅读,注意力很容易就转移了,至多只能看个标题。专注缺失之下,虽然获得了很多信息,有了灵感火花,却缺少深度思考,失去了对某个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所以,有学者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太少而想法太多”。
在手机上看新闻,虽然是从《中国青年报》上转载的,但拿着手机看和拿着一份报纸看,心态与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报纸有利于让人形成专注的深阅读,心无旁骛,拿着一张报纸,白纸黑字,完整文章,很容易让人“沉浸”于线性文字和逻辑之中,边思考边阅读,回过头去再琢磨,完整阅读没有中断。一个边听音乐边刷手机看信息的人,与一个在图书馆阅览室看报纸的人,其专注度恐怕很难相提并论。网络和手机阅读,诱导你只看看标题,而报纸则引导你看全面的内容。网络阅读很多时候只是被动阅读,是缺少思考的信息消费,而报纸则鼓励深度思考。多看书多读报,就是对手机谋杀现代人专注力的抗拒。
报纸替你从海量信息中梳理有价值的新闻
手机和网络上的信息确实是海量的,但你只可能选择觉得有趣和对自己有用的,只能消费很少一部分——所以,“海量”对你来说多数都是垃圾,报纸则是一次有效梳理和选择,减轻了海量信息给你带来的判断和选择压力。
有人迷恋手机和网络上接收新闻的快,新闻突发时,客户端立刻弹出报道——可这种“快”在全息时代真没太大意义,1秒钟内迅速刷遍全网,接下来你会从不同途径不断接收到你已经获悉的信息。想要深入了解前因后果,还得看第二天报纸上记者深入翔实且经过严格把关的“特别报道”。当然,“快”和“慢”并不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