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格局
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适应经济转型趋势、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又是下一步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任务。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需要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重点。
1.工业化进入后期,市场资源配置的重点由工业领域转向服务业领域
经济转型的新趋势、新结构必然要求增长动力的转换。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37年来,由于把握了工业化发展以及全球货物贸易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趋势,主动推进工业领域的市场开放,从而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三五”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加快走向服务业大国,关键是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
2.服务业市场开放是市场化改革的“重头戏”
多年来,由于市场开放的重心主要在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低一高”。
一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例如,工业部门的市场开放度至少在80%以上,而服务部门50%的垄断格局尚未打破。
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度较低。以几个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为例,122项中有83项针对服务贸易领域,对服务贸易的限制仍然较多。
三是服务业服务水平低。以房地产为例,未来房地产的本质是服务。“十三五”面临着规模房地产如何向服务型房地产转型的问题,核心是以健康服务为重点提高房地产的使用价值。
四是服务价格高。例如,2014年中国的宽带平均上网速度全球排在第75位,但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的3~5倍。
总的看,“十三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矛盾在服务业领域。这就需要尽快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服务市场价格,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这就需要推进服务业准入的便利化改革,使社会资本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
3.服务业市场开放牵动和影响转型增长全局
要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服务供给能力;要形成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需要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形成有效投资;要形成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需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并通过服务业市场的双向开放,加快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十三五”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行动计划。
“十三五”: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不仅影响短期经济增长,而且掣肘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需要在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同时,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攻坚结构性改革。
1.经济转型面临结构性的政策与体制矛盾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大投资。从统计数字来看,2015年前三季度,扣除房地产后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仅为24.2%。其中,全社会需求增长比较快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严重偏低。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的宏观政策与宏观体制结构带有鼓励工业发展、抑制服务业发展的某些特征。
第一,不讲条件地强调“投资是关键”的政策导向,导致投资消费结构性失衡的局面难以扭转;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困难重重。
第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营改增”尚未完成,消费税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消费”的行为模式难以改变。
第三,金融结构不合理,普惠性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明显缓解。第四,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转型亟须的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