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张俐娜院士:有激情不怕年高(3)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时也是优秀毕业生。但她的出身太特殊了,父母都是“臭老九”,堂伯父是张国焘,她的档案被打入另册。毕业时她没能留校,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

多年后她辗转回到母校,46岁时,这位武汉大学昔日的高材生职称还是一名讲师,她终于从做衣服棉被、下“软而不烂、色香味俱全”面条的琐碎家务中解放出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实验团队。

铭记并秉承父亲的教导,张俐娜不但家庭和睦,而且做到了锲而不舍。

2000年元月,已经是武大化学系教授的张俐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了纤维素新溶剂及材料的研究。这一年,她60岁。这个年纪,许多人已经退休。

在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后,这项科研结出硕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的故事”,张俐娜因此获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奖,这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

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回首过往,她始终相信“天才出于勤奋”。

在她看来,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同时用心做事,才能说得上真正意义的勤奋,而勤奋固然很重要,“激情更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张俐娜坦承,有爱才有创新的激情,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爱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我们那时候的教育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所以我从小就爱父母、爱师长、爱学习。”

这位历经坎坷、风度依然的老人说,如果没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自己就不可能在化学领域取得这些成就。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张俐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