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刘世锦:“互联网+”不能解决哪些问题(3)

  “互联网+”的环境中,创新是规划不了的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要从过去“重扶持”转向“重环境”。为什么这样讲?在以往,政府推动一些新产业的发展,一般的方式是给一些特殊的政策,来扶持某个行业、某些企业。但是在创新驱动或者“互联网+”的环境中,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可能需要认真地反思,因为有些是很难持续的。

《中国制造2025》对下一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想提一点,政府尽可能不要去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现在提出的一些制造业发展的远景、前景,那也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出的展望,或者说只是展望之一。而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将来会变得怎样,没有人能搞清楚。以互联网为例。五年前,我们能预想中国的网络技术成这个样子吗?同理,五年以后中国的制造业会是怎样的状态,现在没人能规划好。因此,政府没法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过去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同时,政府不要具体扶持某一个企业。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某一个技术今天看起来还不错,明天可能就落伍了。这个企业今天看起来不错,明天可能就不是领先的企业了。

政府最重要的还是创造环境。创新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创造某种环境、某种条件,来吸引资源。比如说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培育人力资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把这些搞好以后,创新资源会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将来产生创新成果的概率可能比较高。至于将来到底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哪些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哪些行业是具有前景和竞争力的,则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问题。有了好的环境,创新中心就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形成。创新是无法规定的,应该给所有的地方这样的机会,让它们去竞争。城市之间应该有争当创新中心的竞争,整个创新资源是流动的。美国是这样,中国现在也是这样。

在鼓励创新方面,政府可以做的还很多。比如,现在讲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最后真正创业当老板的肯定是少数人,不是大众,是小众。创业者中能成功1/10,这样的概率都不算低。但还是要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大家多一点这样的机会,虽然多数人是要失败的。政府除了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时也要给创业失败的人留一条后路,让他摔倒了以后能够爬起来,宽容创新的失败。

再比如,在创新过程中,政府要正确处理利益调整过程的各种关系。现在网购兴起以后,很多商场萧条了,甚至关门了。滴滴、Uber被广泛使用后,很多出租车司机感到危机了。机器人用了以后,很多岗位就不需要了,政府要正确地处理其中的关系。现在,像Uber、滴滴一类的软件出来以后,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态度都非常谨慎,甚至忧虑。创新现在会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政府有责任来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化解矛盾。

总的来讲,政府要按照创新的规律来推动创新。首先必须非常明确地表态支持创新,其次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持创新、创造环境上,同时要解决好创新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利益冲突问题。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互联网+   信息密度   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