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互联网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可以重新匹配整个生产过程,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往往从车间开始。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有很大进步,也打造了好的产业基础,但是我们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瑞士)仍有差距。为什么高端装备一定要从发达国家进口?为什么我们的制造能力提高不上去?笔者在与一些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他们说,往往就差一点上不去,而这一点在人才上。即使有很好的装备,但人的水平还是有限。而大量的工作确实需要人来操作、试验、组合。
用所谓现代知识经济的话来讲,很多事情是不可编码的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种事在车间里非常多,在制造业中大量存在。这是计算机替代不了的。具体说来,不可编码的知识一是经验,二是数据。笔者曾经到一些本土汽车企业参观,不少企业建有研发中心,装配水平较高,但是它们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底有什么区别?主要是数据。比如车辆在高寒地区、热带地区等不同的气候状况下,是怎样的情况?需要数据来说话。别人在这方面有很丰富的数据,我们没有,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长时期的执着和沉淀。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就是搞出一个新东西。精致就是现有东西大的框架不变,在细节上完善。我们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工匠意识。但是工匠意识培养不容易。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执着多年,还不一定成,但是不干的话,一定不成。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工匠意识和执着精神对体制有很高要求,体制要能调动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现在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一年半载就换了,任职期较短。甚至有的企业,四五年已经换了六七个负责人,这很难形成执着精神。另外,现在的体制机制下,企业的业绩和负责人并无太大关系。一项事业,干成了也和负责人没有太大关系。万一出错了,或者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风险,增加了成本,结果可能还要被追究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不解决,也很难形成执着精神。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家缺乏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要塌下心来专心做五年、十年的制造业,有些人很难下这个决心。另外,其他行业的诱惑也很多。比如搞制造业的人,突然发现房地产很赚钱,所以制造业就放在一边,去搞房地产了。前段时间股市飘红,也吸引了大量从制造业转移出来的资金。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