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多良相,前有“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宋”(姚崇、宋璟)。他们都是实干家,为大唐盛世竭尽心力。唐朝多实干家与唐太宗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有关。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唐朝官场一扫空谈之风、浮华之风,崇实、务实精神大为发扬。唐朝的良相正是在这种风气下涌现出来的。
【关键词】唐朝 实干家 良相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唐朝多良相,与唐太宗崇尚实干有关
唐朝多能臣、才臣,为汉朝和宋朝所不及,这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告诉我们的。唐朝多良相。洪迈《容斋随笔》一书说:西汉宰相共45人,而唐朝宰相有300余人。其中能称为一代名相的,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还有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等19人。他们的事迹、功业是汉朝的那些宰相不能比拟的。唐朝的良相都是实干家。唐朝为何多实干的宰相?答曰:跟唐太宗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有关。
据《资治通鉴》,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生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唐太宗讲到了南朝梁武帝君臣的空谈,以及梁武帝第七个儿子梁元帝萧绎的空谈。
唐太宗还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说:“朕近来读《汉书》,书中收入的《子虚赋》《上林赋》,浮华无用。本朝修国史,议论朝政的奏章,凡文字、议论恳切、率直的,不管我是否采纳,都要收入国史中。”唐太宗说的是文风,但又不局限于文风,实际上还讲了官场风气。他要求力戒浮华不实,崇尚朴实、率直。魏征的谏诤就体现了唐太宗提倡的文风和作风。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唐朝官场一扫空谈之风、浮华之风,崇实、务实精神大为发扬。唐朝的良相正是在这种风气下涌现出来的。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他们的代表。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唐太宗十分赞赏二人的务实精神
唐太宗即位之初,对文武百官论功行赏,房玄龄的功劳排在第一。唐太宗曾要求宰相王珪,当着别的宰相的面,对他们一一加以评论,并且要跟自己作比较。王珪评房玄龄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他说房玄龄为了国家,专心一意,勤勉不懈。王珪有知人之明,他的话是符合事实的。
据唐太宗说,房玄龄和杜如晦每天都要亲自听取数百起关于诉讼案件的汇报。唐太宗一方面赞赏二人的务实精神,一方面又要求他们把具体事务交给下属去办,集中精力抓一些大事。
房玄龄的一大功绩是领导了机构改革。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说:任命的官员不必多,但要称职。优秀的官员,少一些,也能办好事情;不良的官员,多了也没用。他要求房玄龄等本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原则,制定全国官员编制。房玄龄等拟定了全国文武官员730名(一说640名,一说643名)的编制。唐太宗批准了这个编制,并且说:我以这个编制安置天下贤才,够了。这次机构改革达到了省官和提高效能的目的。
房玄龄的另一大功绩是按照唐太宗的要求,参考隋律,主持制定唐律(贞观律)。贞观律跟古代刑法相比,死刑减少一大半,得到广泛好评。《资治通鉴》记载:房玄龄等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跟隋律相比,降死刑为流放九十二条,降流放为徒刑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这是一部有重大意义的法典,影响深远。
房玄龄还推荐了杜如晦,称他为“王佐之才”,即辅佐帝王之才。说是治理国家,非杜如晦不可。
杜如晦为人机敏,军国事务繁冗,他一一剖明、决断,毫不迟疑,连同时代的一些名人都佩服他。房玄龄每次在唐太宗那里讨论政事,都要说,杜如晦不在这里,此事不能谋划。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个善于谋划,一个长于决断。两人相知甚深,同心协力辅佐唐太宗。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及典章制度,都是两人所定,被当代人所称誉。人们谈起良相,必定要说,房、杜是良相。
杜如晦掌管文官铨选、封赏、考绩,深知铨选的弊端,有改革之意。据《贞观政要》一书记载,贞观三年,太宗对杜如晦说:近来吏部选拔官吏,只看其言谈、文笔,不了解其德行。数年之后,本性暴露,犯了重罪,虽被惩处,但百姓已受其害。他问杜如晦:如何才能得到善良的人呢?杜如晦回答说:汉朝选官,先由州郡选,要了解被选拔的人在本乡本土的一贯表现,然后推荐到朝廷,所以汉代人才济济。本朝每年集中选拔人才,都有几千人参加。有些人外表忠厚,言谈得体,为人到底如何,难以知悉。选拔官员的方法还是有问题,所以选不到真正的人才。唐太宗准备参照汉朝的做法,对选拔官员的制度进行改革,后来因故没有实行。
杜如晦英年早逝,46岁就去世了。唐太宗痛悼不已。有一次吃瓜,吃了一半,想起了杜如晦,马上派人把剩下的半个瓜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