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舆论生成与发酵的深层逻辑(2)

网民认知框架对议题结构演变的影响

核心提示: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普遍的社会焦虑感,人们面对歧视、不公、强权等事件时,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和态度倾向。事件本身成为介质,每个人都可以借此发泄情绪,个体化的情绪体验通过传播和交流扩散为社会化的情绪。了解网民认知框架的构成维度和特点,有助于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

意见激活与情绪启动:议题框架固着的推动力

第一,在意见激活的影响下,舆论议题沿着群体边际演化,群际情绪对意见的方向和强度影响显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人们的公民权利与实际社会地位存在差异时,怨恨容易发生。个体化的情绪体验通过传播和交流,很容易扩散为社会化的情绪。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大V或媒体对事件的解读和评论通常会对网民意见的方向和强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舆论的议题也通常会由对事件本身以及当事人个体的评价,转向对某些群体的评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是:分类、认同和比较。分类指人们自觉地将自己划分入某一社会群体;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群体成员的一般特征;比较是对自己认同的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行为、性质等进行评估。情绪在社会认同与群体评估之间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本群体对外群体的情绪常常较为负面,而且这种负面情绪通常来自与外群体成员的一些互动经历。仍以温岭杀医案为例,看看网络大V的解读对舆论议题的影响。

2013年11月3日,粉丝近4万的投资顾问陈宗鹤发布了一条【温岭杀医事件背后的真相!】的微博,转发量达到2万多 ,评论量达5000多条。

微博选择:@陈宗鹤先生

@陈宗鹤先生:【温岭杀医事件背后的真相!】外界认定杀医者有精神疾病,可他真的是有精神病么?在术前他是个正常人,可为何术后屡屡CT显示没问题,患者仍找医生诉求?为何被杀的总是五官科医生?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医疗界什么样的秘密?勿让悲剧重演!让我们关注起这个被忽视的群体:空鼻症患者。

评论5559条,每隔27页取1页,共计121条评论。(见表2)

7

7

从评论情况来看,在博主对杀医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后,参与评论的网民多数对空鼻症患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说,能够理解患者病痛的占比31.4%,觉得空鼻症可怕的评论占比19%,12.3%的网民庆幸自己没有做手术,可见大部分网民都无形中将自己划入对患者认同的群体。与此相对,12.4%的网民质疑医生的医德,而只有0.3%的网民对医生表达了同情,约占十分之一的网民谴责空鼻症不应该成为杀人的借口。与事件发展初期相比,网民对事件相关方的愤怒转为对官方的质疑和愤怒,评论的对象扩展到公职群体。群体形象陷落,网民的愤怒对象发生了转移,与网络中不断重复的议题发生关联,再次验证与强化了框架与情绪结构的固着。

第二,情绪启动激活记忆,“移情”作用强化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的负性偏向,使群体认知的刻板印象在舆论形成中凸显。学者把记忆的概念延伸到含有情绪的节点。像其他节点一样,这些节点释放和接收扩散性激活且与其他节点具有不同强度的联系。正是基于情绪传染以及互联网的迅速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才实现了自发的网络动员,吸纳更多的网民参与进来。由于记忆网络中情绪节点的存在,启动刺激所具有的情绪感受会“移情”到相似的目标刺激,“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群体间的刻板印象在感染性强的心理群体中都会使原有的认知图式更为突出。群体化、而非个体性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抽空了事件与人物本身的丰富性,很难使“同理心”发生作用,因而程式化的认知易于浮现在舆论之中。这就要求媒体有更多作为,当事件发生初期,受众头脑中原有成见还没有被激发,在此阶段媒体对事件细节的选择和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发酵   舆论   深层   生成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