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东北复兴缘何成为中央高层关注焦点(2)

核心提示: 东北要振兴,就必须能够留住人,吸引人。一方面,要通过国家政策引领,将发达地区的干部引入到东北,推动新时代下的“闯关东”。另一方面需要当地人民,尤其是执政者改变固有思路,改变等、靠、要的思维定式。

“加减乘除”与“新东北人”

来自最高层的重视和战略部署,是东北复兴的前提条件。过去三十余载,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一个由政府主导、有序有步骤实施的宏观战略。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航行的中国大船,一直由政府担任着船长,指引着航向。如此的发展模式并不局限于中国,在东亚其他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经验。西方政治学者对东亚国家对经济市场化的成功引领进行了颇多研究,并将此模式冠为“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从实践上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最高领导层首先把珠三角地区委以了拓荒牛的角色。这以后,又迎来了经济特区设立和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九十年代,以浦东开发为龙头,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进入新世纪后,开发大西部战略开始施行。而近两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在迅速成型。

就在各区域战略此起彼伏的时候,东北三省却出奇的安静,但安静的背后是渐渐生锈的机器和思维。市场经济的大潮,不会因为某些人求稳的心态而不去打到他们。经济竞争不相信回避,不去弄潮就只能沉沦。东北经济的愈发落伍,和该地区偏安一隅、固守陈规的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李克强总理正是在东北,提出了打击“懒政怠政”的要求。这也反映了不作为的惰性在东北的官员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总书记和总理两个月间的接连造访,既代表了国家对东北战略的重视,亦是对当地政府不客气的强力唤醒。

东北复兴的道路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和吉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后的视察中,都提到了“加减乘除”这个思路:加法,即加大投资;减法,淘汰落后产业;乘法,以创新为推动力;除法,推进市场化和产业体系化。习近平进一步表示,现在东北的复兴,有中央的重视,加法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另三个数学运算,东北都还有很大的问题。

加减乘除显然是服猛药,其综合使用也显示了东北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方面化。这四种运算虽然都指向“东北病”,但药效并不相同。如习近平所言,加法因和中央的直接挂钩,已有保证和相当力度。而另三种运算,则更多程度上依赖当地决策者的方略智慧了。作为减负的减法和组织归纳的除法固然重要,但东北的腾飞,根本还取决于以创新为核心的乘法。习近平也在两次讲话中,把最多的篇幅留给了“创新”这两个字。和以数值简单累积的加法不同,只有以创新为载体的乘法,才能实现价值的成倍式加速增长。而这个运算,对于留不住人才的东北,也是最难的。

人才是创新之本。笔者在此提出“新东北人”这个概念。想做乘法,东北必须能够留住人,吸引人,改变人口净流出的状况。一种新时代下的“闯关东”精神正呼之欲出:和百多年前迫于生计,逃亡式的人口移动不同,新一轮的“闯关东”更像是一种国家政策引领的人才流入。东北的落后首先是思维的落后。中央要象援藏援疆一样建立面向东北的人才对口支援机制。将发达开放地区的干部,引入到东北的各个行政层次,做市场转型、创新发展思路的启蒙老师。同时,抓好几个东北重点城市的建设,发挥辐射作用,吸引国家体系外的人才自主流入。应该讲,东北在完善都市圈建设上,已经有了坚实的底子。不少东北的大中型城市,经过几十年工业化,已经有了颇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诸多产业的复兴都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渠道。而外来人口对东北城市的充实,不仅可以扭转人口净流出的局面,也会减轻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全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压力,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总之,东北的发展,急需新鲜血液。国家还要在人才输血方面,多做些文章。回到以投资为特征的加法,人才的投资是把加法转化为乘法的最佳途径。

“新东北人”的出现不仅需要外来移民,更需要当地人民,尤其是执政者改变固有思路。广袤的“大”东北是一个地理概念。谈起东北人的思维,却不得不说,相当多的人还抱着老旧闭塞、得过且过的心态,处处体现出一个“小”字。不错,东北因其曾有的辉煌和对国家工业化的领头作用,在不少人眼里是共和国的长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作为家长对东北这个长子恩惠有加,从人才到物资给予慷慨的支援。东北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和当时指令型经济密不可分。东北的产业模式,则是建立在垄断和反市场的原则上。正因如此,东北昔日的亮丽成绩也为今天的不振埋下了伏笔:长期享受国家的照顾,让不少东北的干部养成了等、靠、要的思维定式。这就是李克强总理所批评的不作为的惰性。深圳的“拓荒牛”也罢,沪上的“海纳百川也”罢,类似的先锋精神在东北严重缺失。

思维模式和文化的改变是最困难的。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竞争以及最高层的训诫逼出来。这使本文的话题又回到中央的敲打和外来移民的引入上。新东北始于“新东北人”。没有人才绝对数量的增长以及相对素质的提高,东北的复兴将无从谈起。当然,东北的优势是雄厚的底子。这里并不缺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缺的是留住人的理由。从这个角度讲,加、减、除都是筑巢行为,好让人才的凤凰留在这里,发挥乘法的功用,实现东北经济的飞跃。

老工业基地复兴不仅是全球课题,更是全球难题

应该讲,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以笔者生活的美国为例,以中西部为主被称为“生锈带”的广大地区,既有复兴成功的案例,也不乏衰落加速的地区。底特律、克利夫兰、圣路易斯等中西部的代表城市都曾辉煌过,而今天却普遍面临着人口外流、犯罪严重、城市中心老旧加速的问题,底特律市政府不久前干脆宣布破产。再以德国为例,笔者曾阅读到国内一篇介绍德国复兴鲁尔工业基地的文章。事实上,德国负债最严重的五个城市,全部集中在鲁尔谷地,奥伯豪森更被称为德国的底特律。这个称呼,恐怕是所有城市避之不及的。曾经繁荣的英国钢都谢菲尔德,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只能靠一部反映失业的钢铁工人如何成为舞男的影片,再次博得些公众的眼球。这些例子说明,老工业基地复兴不仅是全球课题,更是全球难题,西方并没有灵丹妙药。

无论国内国际,复兴成功的案例都具有两个共性:产业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型、人才涌入和人口数量稳中有升。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而失败的案例,也是这两个因素的缺失,导致其在经济泥沼中越陷越深。回到东北,执政人才的配置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开启、拓宽。社会人才的涌入,则可以通过发掘医疗、旅游、教育、服务、金融等产业实现。东北的复兴不是白纸一张。上述的不少产业在该地区已有相当规模,潜力巨大。

有最高层的督阵和地区雄厚的底蕴,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东北的再次腾飞抱有憧憬。东北、乃至于中国,需要新一轮的“闯关东”,这一次闯的,不是生计,而是繁荣。东北的重生,始于“新东北人”。

(作者为美国丹佛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

【注释】

①文中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青年报》等。

责编/张夏梦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复兴   高层   中央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