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东三省新兴可行性分析

核心提示: 振兴东北,必须跳出东北。东北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交流,为产业升级转型腾出发展空间;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两者结合,引进优质资金,对接国际市场;要淘汰落后产能,以调整产业结构;要推进创新驱动,以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如此,数管齐下,经济局面当可日新月异。

【摘要】振兴东北,必须跳出东北。东北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交流,为产业升级转型腾出发展空间;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两者结合,引进优质资金,对接国际市场;要淘汰落后产能,以调整产业结构;要推进创新驱动,以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如此,数管齐下,经济局面当可日新月异。

【关键词】经济困境 振兴东北 应对方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在地图上看,中国如同雄鸡姿态,而东北恰是昂起的鸡头。设想一下,假如雄鸡耷拉着脑袋,雄鸡势必一蹶不振,焉能“一唱天下白”呢? 反之,如果鸡头高昂挺拔,全身经脉势必畅通,届时屹立东方,慑服四邻,然则水到渠成,顺势而为,再往前跨出一步,中国梦实现指日可待矣。

咎在官员观念故步自封,沉湎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套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已成为中国重工业中心。如今,东北作为重工业中心的地位成为明日黄花了。令人忧心的是,东三省人口流失严重。近年东三省人口流出加速,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经济因素是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的地区。

收入颇丰的退休人员占了流失人口的不小比例。退休人员纷纷阖家迁往内地。仅在海南省三亚市,就有近20万哈尔滨退休人员在此养老。由此可见,东北人口流失几乎势不可遏。这些退休人员领取了东北政府发放的退休金,却在内地各处购屋安家,并在当地消费过日子,从而为内地城市社零总(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作出贡献。这一点令东北官员格外忿忿不平。尤有甚者,留在东北的年轻夫妇,生育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

东北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年青人也千军万马涌往各地。在多数情况下,男的做保安,女的做保洁,而且乐此不疲。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他们并没有返乡谋生的意愿。年青人头脑比较灵活,不少人甚至漂洋过海,在美国立足过日子。据报道,仅在加州硅谷地区,来自东北的新移民就有八千人之多,其中不少人在从事房屋装修的业务。本人得出东北人口危机的警报已经拉响的结论,恐怕不是过甚其辞。古哲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问题在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情结向来比较浓重,为什么如此多的东北人最终却选择离开呢?想来他们根据多年的亲身体验,觉得再待在故土,实现自己的期望遥遥无期所致。

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东北的表现尤其显得刻板、机械、落后,而这一体制却在东北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一体制的残余造成东北地方当局官僚主义严重。某些主事官员是否迄今依然囿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条条框框?假如这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积重难返,则可以预料东北经济失速将成为长期性的困境,而不是暂时性的难题。这才是当前值得探讨的症结问题。东北之所以流失大量人口,是不少民众对那些因循守旧的官员彻底失望所致。概言之,是那些抵制创新的官员对不住东北民众。

东北陷入经济困境,负面因素众多

东北长期陷入经济困境,自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制造业的比重过高,服务业的贡献相形见绌,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地不少官员面对新形势,依然沉湎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套路。

如东三省官员曾竞相要求中央政府调拨资金建设更多的国有企业。值此情况下,国企、民企竞相涌入采矿业、重型设备和房地产行业。严重的后果是经济结构恶化了,更为依赖投资和制造业,更易受到房地产放缓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乃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在东北得到最顽固的传承,迄今许多官员仍然怀疑市场的作用。一言以蔽之,这些官员是惰性作祟,凡事不反求诸己,只是伸手向中央要投资,而这对他们来说是最省力的办法。

东北陷入经济困境的客观因素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在国内层面,从时间、空间层次说来,东北经济困境是一系列因素的合力所造成的。当年日本在东北扩建工业,作为侵略关内各省的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又援建了大批重点企业,成为国家重工业的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北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六十年代,大庆油田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工业、交通和军队提供了不可须臾或缺的“黑色血液”。在全国“三线”建设的高潮中,东北一大批关键性的科研机构、工厂乃至重点高校连根拔起,迁往大西南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是发展的重点,先是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后来又加上京津冀都市圈,成为经济上一马当先的发达地区。值此期间,东北地区在能源、机械工业方面仍然承担着对其他地区输血的责任,国家却没有及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可谓先天不足。

在举世迈入信息时代的当口,必须及时地进行产业转型。对东北而言,即从重工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当代制造业。而东北恰恰没有赶上工业升级转型的大好机会,以致被东南沿海地区远远抛在后面,而且差距还在扩大。

另外,东北还有若干客观原因,造成经济建设滞后的局面。一是严冬季节长以致建设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二是多所大学培养的莘莘学子,毕业后“孔雀东南飞”。

就复杂尖锐的国际博弈而言,东北地区南邻朝、韩两国,与日本隔海对峙,北邻俄罗斯,皆非易与之辈,堪称四战之地。姑且不论美、日、韩三国联盟对中国起到的遏制作用,朝鲜核武库日趋庞大,导致朝鲜与国际社会的矛盾尖锐化,局面始终不稳定,这就对东北构成恶劣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东北陷入经济困境,负面因素众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至今日,单凭东北一地之力,或主要依靠本地区的努力,欲求振兴经济,难矣哉。东北诚然无负于国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东三省   新兴   可行性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