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2)

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福垣

核心提示: 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

人民论坛:您认为东北再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刘福垣:首先,中央政府不应当过多干预东北的发展,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其余的事情让市场发挥作用,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任何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都是相当长的过程,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难以彻底解决。

其次,现在我们最该做的是国企改革,或者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东北国企的比重太大,国企改革过程中资产流失太严重,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管好国有资产、放活国有企业”。政府能否在东北设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不管多大的国有企业,谁能经营好,谁就是企业主,然后这样的企业再向国家上交利润。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也可以交给私人去经营,关键看产品的分配主要归谁所有。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国家,私有制是空壳,因为大部分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相比之下,我国的公有制面临着成为空壳的风险,因为国企占有了大量优质资源,每年上交的利润才几千亿,等于变相掠夺了全国人民的财富。

还有一个改革思路,就是中央对东北地区减免财政税收。利用其地广人稀的优势,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把不种地的农民全都迁到城市里。农民只要在东北地区找到工作,就享有社会保障。

再次,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现在东北有56万亿的政府负债,说明财政太积极,那么市场就会不积极。江浙民营经济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力量。政府第一职能应当是改善民生,但现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并没有投入到社保、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领域,而是花在一些形象工程上面,打造了许多“鬼城”。东北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经商环境比江浙地区差不少,也是由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

最后,东北应当加速“化市为城”的过程。表面上看,东北城市化水平很高,但这只是假象,因为东北工矿型城市多,人口都聚集在资源类的企业附近,以后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东北要把工矿型城市变成真正的城市,要进行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一步应当以地级市为重点,“聚二进三”,也就是用半开发区的方式,把工业向一个区域集中,这样第三产业就能发展起来,就能吸收更多的人口就业。如果重点发展县级以上的地级市,把工业和制造业集中,把产业链拉长,形成三五百万人的城市,就能有效推动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现象   原则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