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东北经济 国企改革 东北特区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东北高寒地区应当优先发展高、精、尖的重工业
人民论坛:在您看来,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等“新东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刘福垣:谈到“新东北现象”的根源,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看,那时东北的原煤、原油、原木等资源不断地运往“关里”。经过六七十年的开采,现在东北的森林基本上都是次生林,像鹤岗煤矿这样的原煤基地早就衰竭了,原油资源也开始萎缩。过去东北相当于全国原材料供应基地,但是工业结构单一,尤其黑龙江,基本上都是重工业。
我个人认为,东北现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带有历史必然性。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东北作为老资源基地、老工业基地必然有其衰落的时候。过去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和重化工业时代,苏联援建的项目大部分落地东北,所以东北经济曾辉煌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要素、投资的流动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东北是高寒地区,厂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比南方高很多。高寒地区的工业应当优先发展高、精、尖的重工业,以及其他规模很大的工业,这样才能把固定成本摊薄。一些规模小的企业在东北生存比较困难。
东北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前许多“关里”人愿意“闯关东”去东北谋生,现在许多东北人则纷纷南下,这样的趋势还在继续。东北可能还处于继续衰落的进程当中,这个进程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轻易改变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有起有伏的,想沿着一条直线发展是不可能的。
东北三省经济基础不同,应区别对待
人民论坛:那么您怎样看待东北三省再振兴的前景呢?
刘福垣: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经济基础情况并不一样,应区别对待。黑龙江和吉林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可以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先走一步。人均土地面积大是双刃剑,有一个经济规律,就是在地越多、资源越好的地方,居民就越懒散,因为不必担心挨饿。为什么东北人爱忽悠?因为过去东北人的空闲时间多,一年只种一茬庄稼,而南方人可能种两茬甚至三茬。黑龙江和吉林的邻居是蒙古、朝鲜和西伯利亚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辽宁的情况不同,它临近京津冀地区,大中城市多,国有企业也密集,并且拥有大连、营口等出海口。如果辽宁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国企改革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就能有效带动黑龙江和吉林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