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主动谋划,开拓进取,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发展,重大对外战略举措取得新进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得到了新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日益彰显,中国外交的主基调被认为是由“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调整至“奋发有为”的新常态。据统计,自2013年3月当选为国家主席到2015年10月间,习近平先后出访十多次,到访了5大洲的34个国家及联合国、欧盟等重要国际组织。在出访、会见或出席重大国际会议时,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倡议,初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发展道路、义利关系、国家关系、维护安全和开展文明交流等若干重点领域的总结思考与丰富创新,逐渐形成了富含中华文化精髓、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反应民众普遍呼声的五大基本认知,即“道路观”、“义利观”、“关系观”、“安全观”、“文明观”。
道路观: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世界对中国的走向问题愈发关注,无论大、小动作都会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和各种反应。各国都以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战略考量,对华借重、合作以及疑虑、误解、防范、遏制倾向都在发展。
对此,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继续强调和重申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深刻阐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必然、时代必然和制度必然。他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史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他表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义利观:共建共享,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在如何摆正利与义的关系上,习近平秉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传统,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了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并就其内涵作出精辟论述。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他强调:“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在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时候,一方面不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另一方面着眼于做大共同的利益“蛋糕”。在这方面,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就是最好的例证。希望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共建共享,进而实现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