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严把程序关。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发展细则中规定的发展程序,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到确定发展对象,直至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要做到认真严谨,任何一个步骤和程序都不能疏忽。同时,要遵循本单位的特点和要求,细化发展程序,注重过程培养。一是重视党员培养联系程序,充分发挥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和谈话人的作用。培养联系人要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交流与互动,承担培养重任;入党介绍人要充分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及思想状况,并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而谈话人则是上级党组织指派的,必须要充分了解入党对象的情况以及对党的认识,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群众监督程序,严格执行党员发展公示、答辩和述职等制度,通过公开党员发展工作的过程,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监督力度,促使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向党组织靠拢。
第三,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过程。在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内容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促进学习和工作。只有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过程,才能使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重视理论教育,增加理论与现实辩证分析内容。列宁曾高度概括过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培养和发展党员,理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纲领,党的历史及发展史以及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党员的理想信念,端正其入党动机,提升马克思主义观和共产主义觉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组织在坚持经常性理论教育的同时,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在教育的过程中,紧密围绕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联系社会现实和聚焦重点,辩证分析理论价值,以发展的眼光指导理论学习,更好的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党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明辨是非、服从大局、坚定方向,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创新实践教育,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新形势给党员的教育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改变传统的集中学习、课堂教育的单向说教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丰富创新教育内容,让党员的质量在实践创新中得到全面提升。如可以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如党章学习小组、党支部发展党员大会、党员组织生活、党的知识竞赛等,在教育实践中加深对党的认识,同时通过与党员的深入交流,更深刻地了解党员的先进性,坚定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组织党员参加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践行党员的服务宗旨,培养奉献精神。组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结对帮扶,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全面提升,督促党员自我完善。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深入社会生活实际,使培养对象真实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先进事迹报告等方式,拓宽培养对象的视野,提升学习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创新培养载体、优化教育环境。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党员发展以及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利用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创新培养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活动,形成保障党员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和优良环境。
依托答辩载体,实现党员发展过程培养的拓展。党组织可以在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依托答辩载体,突出过程培养,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培养对象的成长过程,培养一批在综合素养、德育和智育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大学生,并将他们及时聚拢到党组织周围,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等方式培养责任感,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督促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发挥作用。在答辩过程中,培养对象必须在对党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入党动机、理想信念、学习能力、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能力等个人素养与党的要求相结合,找出不足,鞭策自己改进,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制度无形之中促使发展对象自觉主动的去深刻了解党,深刻剖析自我与党员之间的关系与差距。而党组织、党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参加答辩,可以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培养对象,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培养对象,这一方式与简单的公示相比,更加透彻明晰。同时答辩制度也使得党员发展工作能够进一步发扬民主,更加公开透明,使发展对象的培养过程、基本素养、作用发挥等全方位的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这既是对发展对象的一种监督和鞭策,也可以帮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
建立网络载体,实现党员教育网络阵地的延伸。建立网络阵地,借助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组织功能延伸到网络领域,培养和发展党员,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媒介开展党建工作,倡导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网站”,通过党建信息的分类展示,介绍党的光荣历史和基础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最新理论动态和党建动态,展示优秀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明确发展党员的程序、履行的手续以及教育考察的内容,提供生动精彩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党建软件等,引导培养对象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开设党建BBS、网上在线交流区、网上党校、支部QQ群、电子邮箱等,及时了解培养对象的思想动态,主动关怀,热心服务,扩大党组织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建立网络工作专区,公布党组织近期工作要点、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专题、实践活动专题等,公示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预备党员名单,大力拓宽发展党员及教育培养的监督渠道。建立网络载体,实现了党员教育网络阵地的延伸,形成了多方面培养教育的合力,营造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良好环境。
构建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大意义,从完善组织设置、健全规章制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培养载体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培养,突出质量主旨,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作者为南京工程学院党委组织部组织员、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4011)
【注释】
①王政堂:“新时期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责编/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