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张季风
【摘要】日本虽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但其实力犹在,维系经济增长最基本要素: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仍然处于良好状态。考虑到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只有0.5%左右,从中长期来看,日本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口少子老龄化在加速,财政状况日趋恶化等诸多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未来,日本的国际经济地位将会持续相对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 日本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来,取得了短期效果,但阻碍日本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日本病”(经济低迷、财政负担过重、通缩)几乎没有变化。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动力不足,难题如山,特别是阻碍其经济增长的少子老龄化、财政债务负担等长期性问题根本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这必将使日本经济增长的优良潜质大打折扣。
日本经济的宏观运行与增长动力
安倍上台伊始就抛出以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吸引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即所谓“三支箭”为内容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出台后,取得了一些短期效果,主要体现在股市回升和日元贬值两个方面。股市回升带来了资产效应,从而拉动了消费;日元贬值增强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扩大了出口,使大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设备投资的扩大和工资的提高。扩大出口、消费和投资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应当说,安倍上台第一年的2013财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比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13财年的较高增长,并不完全是由安倍经济学政策刺激带来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经济周期循环的作用和消费税增税前突击消费的拉动,另外还有其他偶然因素,如国际油价下跌、国际股市上扬等。
2014年4月,日本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至8%,导致消费急剧下滑,2014年二、三季度实际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陷入技术性衰退。2014财年实际GDP增长率为-0.9%,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率为-2.7%,设备投资增长率为-0.5%,出口增长6.0%。很显然,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出口的扩大,而消费明显拖了后腿。2014年底安倍赢得了大选,人气较旺,特别是推迟了再次提高消费税的时间,稳定了经济形势,经济状况得以好转。2015年第一季度实际GDP出现了3.9%的较高增长。但这是以大量投入公共投资和推迟提高消费税时间为代价取得的。由于结构性的问题并未解决,2015年第二季度实际GDP又出现了1.2%的负增长,与此同时,最近日经平均股指也跌破20000点,9月22日为18070点。这说明日本经济并不稳定,并没有进入自律性复苏的轨道。
从安倍上台后财政年度的实际GDP增长率,也可以看出日本经济的不稳定性。2013财年实际GDP增长率为2.1%,2014财年跌为-0.9%,两年平均增长率为0.6%,低于1991~2013年年平均增长率0.9%的水平,但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从财政投资上看,2013财年为10万亿日元(约为GDP的2%),2014财年为5.5万亿日元,2015年为3.5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政府债务负担不断累积。从货币措施上看,基础货币从2013年初的70万亿日元扩大到2015年初的340万亿日元,日本央行的国债购买额已累计高达200多万亿日元,占国债总量的24%,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空间日益缩小,风险增大。
日本政府预测2015财年实际GDP增长率为1.5%,但估计较难实现。其原因在于日本经济还面临诸多难题,安倍经济学也不像安倍本人、日本政府以及日本主要媒体所吹嘘的那样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经济数据表明,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出口、消费和投资动力不足,安倍经济学的政策动力也在持续减弱。
日本经济难题如山,抑制增长动力
摆脱通缩的目标难以实现。2013年在QQE政策和提高消费税的叠加作用下,日本的物价确实有所上升,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4月份的-0.4%上升到12月的1.3%,2014年4月猛涨到3.2%,5月又上升至3.4%最高点,但扣除消费税上涨因素后的物价只有1.2%左右。2015年7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仅为0.0%,又回到2012年底水平,距离2%的政策目标相差甚远。因此,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摆脱通缩的目标。恐怕2%的通胀目标只能成为中期目标了。通缩长期持续,将抑制企业效益回升,可能使日本经济重蹈“螺旋紧缩”的怪圈。
工资上涨困难重重。提高收入已成为日本的一大政治任务,安倍已在不同场合恳求大企业以及经团联为提高工资做出努力。不过,在涨薪问题上,企业与工会之间,与政府之间总是要也讨价还价,企业希望以减税为条件。政府提出经过数年内企业所得税从现行的35.6%降至20%多,2015年调低2.51%左右,但苦于没有财源,只能通过扩大对中小企业的征收面来实现。另外,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名义工资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只局限于大企业,并没有波及吸纳劳动力总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正式就业人员工资有所上涨,但并未惠及广大非正式就业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安倍经济学推行以来,失业率明显下降,从2012年的4.3%降为现在的3.5%左右,可以说这是近十年来最好的状况。但是,与此同时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在明显上升,目前已接近40%,比2012年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仅为正规就业人员的六成左右,所以虽然失业率下降,但社会总工资水平并没有提高。收入不上升,自然会导致私人消费的下降。私人消费占日本GDP的六成左右,消费动力若不能启动,就无法进入自律性经济复苏的轨道。
日元急剧贬值。日元从2014年8月下旬开始急剧贬值,特别是10月底日本银行采取“二次QQE政策”后,曾一度达到1美元兑124日元,目前为1美元兑120日元,恢复到2007年的汇率水平。汇率的急剧升值和贬值对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经日本多家智库测算,1美元兑换105日元至110日元属于最佳状态,如果超过110日元对日本经济的负面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日元贬值会给大型出口企业带来好处,有利于出口动力的发挥,但对进口企业、中小企业负面影响较大。从产业来看,日元贬值对内需型非制造业的打击较大,由于能源、食品等价格的上升,会直接影响到广义服务业效率与利润的提高。另外,美国已决定退出量宽政策,而日本还在力推量宽政策。在这种日美发生政策反向的环境下,随着美国利率的上升,日元还将持续贬值。而随着日元贬值的长期化和日本量化宽松的实施,可能导致日本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其结果,出口动力的撬动效果将被贸易逆差和进口损失所抵消,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外需疲软,贸易逆差难扭转。近年来,出口占日本GDP的12%左右。由于私人消费、设备投资等主要内需项目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生产诱发系数越来越小,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起爆剂。2014年日本出口大幅度回升,出口总额达到73.1万亿日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7%。日元贬值对出口扩大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出口出现了转机,但贸易逆差却越来越突出。2013年贸易逆差为11.47万亿日元,2014年更高达12.78万亿日元,这是1979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出现贸易逆差。产生如此巨额的贸易逆差,固然与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能源大量进口和日元贬值。2015年由于国际油价下跌贸易逆差可能收窄,但仍不能摆脱逆差的局面。
按照多数日本智库预测,2016年度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约为120日元左右,这意味着出口可能比较顺畅。但是,问题是日元升值只是促进了出口金额的上升,并没有带来出口数量的增加。今后外需扩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不强劲。世界经济增速趋缓,意味着贸易需求的下降,这势必难以增加日本的对外出口。2015年8月11日,日本川内核电站已经重启,其他核电站也可能陆续重启,能源进口将有所下降,加之国际油价低迷,日本贸易逆差的局面可能有所缓解,但贸易逆差的趋势恐难改变。若贸易逆差局面不能扭转,出口动力就很难奏效,近两年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都是负值。
财政困境难改观。从日本经济的长期风险来看,莫过于财政风险。随着日本人口少子高龄化的不断加剧及在社会保障上连年膨胀的财政负担使得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衡量一个国家的债务状况,通常有三个指标,一是当年度经常性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二是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三是扣除金融资产后的政府净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2014年底日本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7.4%、230%和144%,无论用哪个指标衡量,日本的财政状况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糟的。到2015年3月末,日本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已超过1000万亿日元,每年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的费用已接近财政预算的25%,加上向地方转移支付等必要开支,财政可支配资金仅有50%强,财政支出严重刚性化,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