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访美讲话中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我们将着力实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提法体现了中央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要落实中央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在观念上创新,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
1,对外投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中央在提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之时,正是我国即将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向投资净输出国之际。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正如商务部领导所说“中国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已经进入了投资输出超过投资输入的“新常态”,而这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企业从被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各个产业将从过去被动参与全球产业整合转变为主动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从而在做大产业的基础上做强产业。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将出现重大的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全球,有利于多的中国产业融入全球产业和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中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将逐步大于GDP(国内市场总值)。这一趋势将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通过自己在海外的投资经营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了比过去更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合作有助于中国与投资所在国增加利益交汇点,从而有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有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2,转变观念适应对外投资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对外投资发展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我们不少人的观念还处在投资净输入国思维阶段,还不具有投资净输出国的新思维。
投资净输入国关注如何保护本国产业以及通过引进外资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因此往往对外资准入、股权比例、投资期限、利润转移等问题加以管制或限制。
投资净输出国则关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与收益,要求投资输入国开放市场、给本国企业投资以国民待遇,加强对本国投资者的保护。因此在双边或多边投资协议谈判时,投资输出国往往要求对方尽可能开放市场准入,强化投资保护。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一个投资净输入国。在过去30多年引进外资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民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形成的基本上是投资输入国思维。投资输入国思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体系显然难以适应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也难以适应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理论、观念、政策体系和企业行为如何适应这一历史转变。为此,需要转变观念,从投资净输入国思维转变到投资净输出国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