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线、面相结合
“一带一路”是点、线、面的综合体。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要做好点、线、面相结合,做好了改革的“点”,就要把“点”串联成“线”;只有将“点”串联成“线”,协调联动,才可以突破到“面”的规模限制,才能将改革在“面”上落实好,在地区并最终到整体全面推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以点带面是积极稳妥的改革战略。邓小平主导的广东改革、江泽民主导的浦东开放开发、胡锦涛和温家宝主导的滨海开发,都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效应。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仍需坚持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战略路径,实现点线面的有机互动,协调并进。
所谓“点”就是着力点、落脚点、示范点。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地方作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效应。目前,中央提出建设福建和新疆两个经济带核心区,就是希望以两省区为龙头,确立“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规划和设计,打造地区经济增长极,打通走向链接东中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胜利会师。对此,两省区必须拿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勇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敢立军令状,敢挑千斤担,为全国开好头,带好路。在这一过程中,要有一点敢于打破禁忌的勇气,要学习当年习仲勋在广东、项南在福建的锐意改革气魄,让全国人民看到那么一点精气神,看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希望。
所谓线,就是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协作效应。“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核心就是强调经济走廊、经济带的“连线效应”,通过打通经济走廊,实现欧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的互联互通,塑造规模效应和协作效应。目前,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需要新的投资渠道。随着西方发达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和复苏乏力的影响,市场需求不振,发展空间有限,已经极大制约了中国先进产能的释放空间。在此情势下,恢复传统贸易线路,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中国就能团结更适应中国模式的非西方周边国家,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开启两个新的一体化进程。复兴丝绸之路,有利于我国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拓展战略回旋空间,而且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缓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良好选择,是党和国家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
有了“点”、“线”的基础,“面”上的规模效应自然水到渠成。要通过依托“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的“示范”、“引导”、“服务”和“带动”效应,努力实现突破一条线、带动一大片的发展效应。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区域经济由于覆盖面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中坚的力量,粤港澳经济圈、上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等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带一路”规划建设,将国内众多区域经济圈之间的链接纽带打通,并打通中国国内经济圈和周边若干经济副中心以及欧洲、非洲、中东、亚太经济圈的联系,让其与投资、消费、出口等并驾齐驱,成为未来中国与世界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动力,这将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因此,在“一带一路”总体规划指导下,其他各省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也要相互呼应,形成大众合唱。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区位和要素优势,形成特色,加强协调配合,极力避免自我竞争,盲目乱干的倾向。此外,“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各省区要放宽视野,在中央指导下,点面结合,广泛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真正向世界展示协调有序的“中国范儿”。
三、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我们党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实验,“一带一路”既是由一个个的具体项目所组成的世纪工程,又是涉及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强调从某一关键领域打开突破口,也重视整体推进和巩固“一带一路”的收获果实。
重点突破是一种以小搏大的低成本、非正规作战方式,通过在某一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进而为大规模整体推进创造条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群众性。 在抗日战争年代,面对复杂的战争任务,毛主席提出了“游击战”重要策略思想,就是一种重点突破的思路,它通过派遣武工队和小分队在运动中袭扰敌人,创造突破的机会,不断扩大根据地的影响,为抗战胜利做好准备。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也采取了“游击战”的策略,无论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还是深圳从小渔村至大都市的转变,无论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制度改革实践,还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前进道路,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一直遵循的是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逐步积累的“游击战”路线,它的优点是稳步推进、不抢跑、不懈怠,条件成熟的先改革,条件不成熟的后启动。
“游击战”的策略方法完全可以为“一带一路”所用,并可以推陈出新。 “一带一路”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经贸交流、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妄想着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应该选择若干领域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从中国的资源优势和“一带一路”构想的性质来看,重点突破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就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动力和活力源泉。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疏通经络、畅通血脉,打通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一带一路”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根据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的愿景和行动规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先导工程,包括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中泰铁路等项目建设,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民航航线和货运航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正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机制已经启动,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突破已经拉开了序幕,一系列后续合作倡议也会相应跟上。
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只是解决了“一带一路”的“硬件载体”问题,没有解决其“软件服务”问题。 互联互通是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也需要包括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等“软件联通”,只有软硬件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带动效应。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同时,也要将以民间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联通摆到突出位置,强调人文交流为先导,通过大量的前期交流、沟通、对话,逐步积累基础,积聚信任,为全方位的“大会战”奠定基础。
整体推进是一种着眼于全局的总体规划,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通过集中主力实现整体引领和全面推进的策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游击战”在农村、经济特区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外汇储备、先进产能等领域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为“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的同时,要注重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谋划和推进,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不允许畏首畏尾、贻误时机,否则利益固化的藩篱无法突破,“一带一路”就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导致在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上的重点突破成果因后援不足而功败垂成。
目前,中央已经成立“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总前委”,要充分发挥“总前委”的统筹各方优势,“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杀出一条血路来”,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阶段内组织改革“大会战”,整体推进“一带一路”的规划。尤其是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滞后的领域,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薄弱环节,要以“走出去促改革”,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推进教科文卫等领域的改革,大胆探索在教、科、文、卫领域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释放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鼓励高科技人才、知识分子、文化名人、医学专业人士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提升中国经济品质,实现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真正让“一带一路”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总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人文交流为着力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整体推进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文友好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稳步建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是“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所在,也是各方的共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