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第四次创业浪潮补齐发展“短板”

【摘要】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正呈日趋活跃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庞大的就业需求,创业活动仍然是一条明显的“短腿”。为迎接我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到来,要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全面形成,就需要将优化和完善创业环境作为政策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创业主体的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正在来临

在我国,每增加一个个体工商户,就能为社会提供3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而新设立一家私营企业,则能够带动10人左右就业。由此可见,创业带动就业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如此,创业活动还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三次创业浪潮:第一次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当时为了缓解城镇知识青年返城造成的就业压力,中央首次把自谋职业确定为就业的方针之一。在这项政策的鼓励下,创业型就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效缓解了当时沉重的就业压力。第二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1992年,我国经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再次出现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以“全民下海”为特征的创业活动达到新的高潮。第三次是2002年至2004年。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明确把就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制定了各项配套政策,再一次激发了劳动者创业的热情。从规律上来看,这三次创业高潮基本上都出现在经济走出低谷、开始复苏并走向高涨的阶段。一方面大量失业现象的存在逼迫劳动者走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另一方面政府也因为就业压力巨大而适时推出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两方面的合力,促成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高潮。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创业者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下岗者、海归人员,以及传统行业的人们都在加入到这波创业浪潮中来。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92.5万户,注册资本20.66万亿元。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同比增长了45.88%。创业主体的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新一轮的创业浪潮正在来临。

创业环境中的“短腿”:成本高、法治不健全、教育不足

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正呈日趋活跃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庞大的就业需求,创业活动仍然是一条明显的“短腿”。大学生本来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但在我国却并非如此。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大学生创业,但真正敢于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仅为毕业生总数的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占到20%-30%。另外,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在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广东则仅为1%,而全世界大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在农民工创业方面,虽然这几年也有很大进展,但总体而言,农民工创业依然十分薄弱。

制约创业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一是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创业的空间。尽管“非公36条”允许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并承诺为它们提供融资上的支持,此后国家又多次公布鼓励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却并不乐观。不少中小民营企业在政策的鼓励下尝试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往往碰壁而返。当市场环境恶化时,中小民营企业又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之一。中小民营企业的境遇就是创业企业的真实写照,对于创业者具有强烈的警示灯功效。

二是创业成本高抑制了大众创业的热情。创业成本过高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既有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租房成本,还有贷款难、融资难这样的“老大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创业成本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业企业的初始收益大多微薄,而面临的生存风险却十分巨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创业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