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对话中央党校向春玲:如何治理中国“城市病”(2)

第三,城市交通拥挤。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越来越繁忙,城市道路负荷日益加重,交通拥挤、道路堵塞、行车混乱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病”之一。全国655个城市中,约有2/3的城市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一线城市交通拥堵十分严重。而且拥堵现象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逐渐蔓延。

第四,城市看病难问题。随着城市人口激增以及医疗资源城乡的不平等,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合理分布城乡医疗资源,对“大医院看小病”的不合理流向进行有效的调控机制,这将考量政府调控政策的能力。

第五,城市上学难问题。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城里组建家庭、生儿育女,逐渐长大的孩子需要在城市上学。但是,由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和户籍问题等原因,这些农民工子女不能跟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良好的教育。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上为农民工子弟提供了在城市就学的通道,但这个通道并不畅通。

第六,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中国多年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际污染的进入等等原因,中国城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城市的环境污染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善,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引起社会矛盾的出现。

记者:那么如何遏制“城市病”继续蔓延呢?

向春玲: “城市病”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快速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有“城市病”。但是,“城市病”并非不可以治理,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随着城市居民需求的不断上升,城市发展必然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2014年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此,医治“城市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减少“城市病”,以制度改革和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克服“城市病”,以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医治“城市病”。

第一,城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建造起来的,人是城市的主体。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克服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当前改善民生的重点和目标,是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农民的生存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避免西方式贫民窟的出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城市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