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网络化与郊区城镇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缺乏产业支撑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那么,什么是“城市病”?中国的“城市病”有哪些表现?如何遏制“城市病”继续蔓延呢?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
记者: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规划》,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什么是“城市病”呢?
向春玲: “城市病” 是指在一国城市化发展某一阶段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所导致的对城市整体发展和城市生活的负面效应。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现象,因此,“城市病”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是城市的经济病,如城市化发展没有产业来支撑,因此出现的就业岗位不足而引起的失业、贫困,以及城市经济不发达导致城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等等。
其二是城市的社会病,面对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城市社会治理措施,因而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人口失业、住房紧张,以及由此导致的越轨和犯罪大量出现,严重地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其三是城市生态病。当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活动超过城市人口承载力的极限状态时,城市的公共绿地、水资源、各种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病出现,将加剧“城市病”的蔓延,城市不再成为人类宜居的生活空间。
记者: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病”有哪些表现呢?
向春玲: 城镇化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多个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就会在城镇化发展的某些阶段出现“城市病”。我总结,当前,中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剧增,密度过高。例如根据国务院2003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左右。然而,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人,挑战北京市资源承载极限。近日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规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增长度也非常快,他们都面临着的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突出问题。
第二,城市房价高企。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较快,城市外来人口增加,对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住房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房价不断上升,2006-2009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住房价格都过快上涨。这就导致大量居民购置新房支付能力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