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3)

三、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时代的战略举措

1.在制度建设上,中国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致力于铁腕反腐,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为主线,为中国未来改革规划蓝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六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致力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与此同时,按照中共十八大“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中国正在开展历史上最大规模、层次最高的反腐运动,致力于通过荡涤大面积的深度腐败局面,造就一种较好的政治生态[9]。

2.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中国提出“经济新常态”判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健康稳定。中国开启经济结构再平衡进程,未来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6.9%~7.6%之间波动。一方面,“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上升时期……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3]113-114;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因为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同时,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10]中央决策者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概称为“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为基本特征,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简单地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思维,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3]116。与此同时,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3.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中国决策者深刻认识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习近平在主持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1]。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4.在安全战略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致力于国家安全机制的完善。伴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需要国家安全委员会来协调和统一,以完善全球化条件下实现长治久安与持续成长的国家战略体系,强化国家全局谋划和战略决策的能力。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与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聚焦于研究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土、领海、外交、军事、资源、经济、民生等重大战略议题,制定相关重大战略决策,监督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并对国内外突发事件做出高效、有力的反应。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200-201。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会议上海峰会上发表讲话,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集中体现了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际运用[3]354。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面向世界大国的前景,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未来10年,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国家安全最受考验的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目标主要是:捍卫国家领土领海权益;反独促统,维护国土完整;维护和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和扩展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发展军事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5.在外交战略上,拓展中国国家战略利益,致力于开启以“共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责任”为核心的新外交时代。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变得更加主动。在2013年和2014年的短短两年间,习近平出访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32个国家,向世界传递中国寻求合作与共赢的强烈意愿,表达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立场,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达成诸多重要共识,直接影响了地区利益格局,进而触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效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地区事务上的发言权。

中国提出并积极落实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场合促进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美元首的庄园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提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倡议,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有效地稳定了徘徊在“修昔底德陷阱”边缘的中美关系。中美之间既存在结构性、战略性、利益性的矛盾与冲突,也正在进行双边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战略合作,这一态势既反映了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关系的复杂性,也预示着中美应对当前、谋划未来的不同战略思路所导致的特殊碰撞。有鉴于此,中国致力于建立地区所涉各国和谐共处的亚太共同体,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国家为地区和平发展做出努力。这一开放包容的立场有助于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12]。

中国深刻认识到中国崛起的全球影响,申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强烈意愿,提出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列车”的倡议,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分享发展红利。以此为基础,中国大力提升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水平,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合作,中欧关系跃上新台阶。中国与俄罗斯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峰会及合作架构的发展完善,以深化与发展中大国的合作。

中国深刻认识到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于2013年10月24日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提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3]297。中国决策者为进一步拓展周边外交制定了宏伟蓝图,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呼吁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大力提升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正在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迈进,东亚作为其大战略的地区重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致力于其东亚战略的升级,积极促进东亚合作的制度化,这包括与东盟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海洋合作关系,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东亚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构想,通过引导地区安排的方向,促进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适应,发展开放性全地区合作,缓解东亚疑虑,凝聚共同利益,深化地区认同,力争在新一轮东亚乃至亚太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强有力的塑造和引导作用[13]。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外交、国防等各领域进行了深刻战略调整,逐步形成关乎中国未来中长期的大战略布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二》)这一战略布局的开启,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情势变化密切相关,与中国决策者的战略认知与未来构想更是密不可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大战略走向的明晰化至关重要,中国责任与中国贡献至关重要,温和而坚定的中国形象塑造至关重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