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响哥按:
俄罗斯有着悠久的阅兵传统。其中,1941年的阅兵极大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2015年为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也极大地增强了俄罗斯人的历史荣誉感。阅兵式具有壮军威国威、凝军心民心、显实力势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内容举行的阅兵式,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不能不引人关注。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九月上
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
俄国第一次比较正规的阅兵是在1702年,彼得大帝在夺取奥列舍克地区返回时,坐着镀金的四轮马车,经过专为他铺设的红地毯。18世纪后俄国形成每年两次阅兵的传统:冬天在彼得堡东宫广场,夏天在海滨举行。沙皇尼古拉一世痴迷阅兵,要求士兵抬腿误差甚至不超过一厘米。但其阅兵无非是壮沙皇权威、镇百姓气势,改变不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状况。
1、1918年11月7日阅兵
列宁发出“不胜利,毋宁死”的战斗口号,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5月1日,为庆祝国际劳动节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举行阅兵式,地点在霍登,参加军队大约3万人,担任国家军事领导人的托洛茨基指挥了阅兵。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成立立即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兰辛说道,苏俄的成立是“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威胁”,他向威尔逊总统报告说:“如果布尔什维克继续掌握政权,我们就毫无指望。”威尔逊总统在1919年重复了兰辛关于苏俄制度对美国的威胁的意思。
他说:“莫斯科政权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美国纠集一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力图把新生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1918年11月7日为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和十月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苏维埃政权又举行了阅兵式。
苏俄最初的阅兵式与沙皇时期明显的区别是:它同时举行了有广大群众参加的游行。苏俄领导人列宁出席了这次阅兵式及群众游行,并发表了讲话。列宁首先对为十月革命胜利牺牲的烈士进行了悼念。此后,在阅兵式上悼念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牺牲的英烈便形成一个定式。
列宁号召,“新的战斗正降临到我们头上,新的牺牲在等待我们。让我们在纪念十月革命烈士的时候在他们的纪念碑前宣誓: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学习他们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要把他们的口号变成全世界起义工人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不胜利,毋宁死’。有了这个口号,无产阶级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战士将是不可战胜的。”
“不胜利,毋宁死”,列宁在阅兵式上发出的这个战斗口号极大激励了千百万布尔什维克战士和广大群众投入到与帝国主义的殊死搏斗中,终于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可见阅兵式作为激励军队士气载体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1941年11月7日阅兵
冒着遭遇德军空袭的危险举行阅兵,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短短几个月内苏军遭受重大损失,牺牲人数上百万,大片领土沦丧,重要的工农业基地被占领。到11月初,德军已经推进到离莫斯科中心不到70公里,克里姆林宫顶的红星已被硝烟笼罩,城市上空弥漫空防气球、城市地下遍布铁蒺藜,城内人心惶惶、惊恐不安……是否还按惯例举行阅兵?全世界都在关注。
11月6日晚斯大林就是否举行阅兵式进行了秘密会议。由于两百架德军轰炸机对首都的空袭,会议推迟了20分钟。斯大林决定阅兵正常举行。为了保证阅兵安全,把其提前到早上8点进行,所有参加阅兵者都被告知在遇到空袭的情况下的注意事项。阅兵总指挥由资深军事领导人布琼尼元帅担任,斯大林、加里宁、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苏联领导人同时登上检阅台,显示全国同仇敌忾的决心。莫斯科城防部队做好了各种应付德军发动攻击、破坏阅兵的准备。这次阅兵共有2.8万军人参加,早先保密的Т-60、Т-34и和КВ-1型坦克也参加了阅兵,阅兵式也因此成为展示新型武器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