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个历史范畴
研读哲学史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有不同的看法,不仅哲学观点不同,而且哲学理念也不同。按照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全部知识的基础”和“一切科学的逻辑”,是“最高的智慧”。可是,在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看来,哲学关注并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意义的失落”和“人生的危机”;在西方现代科学主义哲学看来,哲学是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向度是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理智地消除以至推翻既定的事实”(马尔库塞语)。
这一特殊而复杂的现象印证了黑格尔的这样一个见解:“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它的本质,对于它应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的确如此。作为同原始幻想相对立的最早的理论思维形式,哲学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心路历程,创造过一个又一个思想高峰。然而,对于什么是哲学,又从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哲学是什么?对于哲学家来说,仍是一个最折磨人的耐心的问题。实际上,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于哲学而言,不存在什么“先验”的规定,也不可能形成超历史的、囊括了所有哲学的统一的哲学定义。从哲学诞生以来,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哲学的领域就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说过,“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同时,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会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从而不断地扩大哲学问题的广度、深度和容量。这就是说,哲学的“地盘”在不断地缩小,同时又在不断地扩大。哲学不是“李尔王”,绝不会落到一无所有的地步。从根本上说,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直接性上看,哲学的位置是由当下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不同时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哲学具有不同的位置。古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古代哲学的“知识总汇”这一位置;近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近代哲学的“科学的科学”这一位置;现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哲学分化为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流派。其中,科学主义哲学着重对科学命题的意义分析;人本主义哲学注重对人类存在形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其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特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