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治定力
释义:8月21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王岐山署名文章,题为《发挥巡视监督作用 助力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王岐山在担任中央纪委书记以来,首次系统地公开阐述巡视工作。在重点谈到贯彻巡视方针时,他特别强调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政治定力”一词统领起巡视制度的重点部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前,王岐山曾几次谈到“政治定力”。今年3月27日至28日,王岐山在河南调研,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中,王岐山指出,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不搞运动、不是一阵子。何为政治定力?许耀桐将“定力”的含义解读为遇事不乱,不会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这种定力源于政治自信,源于信仰坚定。”
点评:反腐要打一场硬战。“一反到底”、“零容忍”等一些反腐狠话,都表现出中央重拳打击腐败的决心。但是,反腐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做好不易。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能力和魄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迫切需要这份定力。
来源:人民日报
八、海绵城市
释义: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入夏以来,我国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现。来自防汛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知名水文学家林炳章教授指出,全国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临“一下雨就涝、没有雨就旱”的尴尬局面。今年4月,财政部网站正式公示,镇江、南宁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此后,住建部门也出台专项文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进行规范。
点评: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各地建设中的“海绵城市”能否达到除涝抗旱的预期效果,还需拭目以待。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海绵城市”,目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完善顶层设计,有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才能有科学的建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经济日报
九、“三个有利于”
释义:习近平总书记7月中旬在吉林省考察调研期间对国企改革进行深刻论述,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第一次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8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据经济参考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进入正式出台前的倒计时,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通过,有望在近期推出。
点评:整个八月,国企改革常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8月18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十五次会议,提出要在国企、金融、司法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国企改革再次站上风口,而“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目的,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目标指向、实践依据和检验标准,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十、新东北现象
释义: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曾一度辉煌、领跑全国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出现严重下滑,甚至“断崖式下跌”,被称为“新东北现象”。
中央高层对“新东北现象”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今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专门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并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点评: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出现明显下降的事实,原因不是单一的,需要一个综合的解释,才能对症下药。《人民论坛》8月下推出特别策划“透析‘新东北现象’——100位著名专家为东北新兴支招”,集纳了多位知名专家的深度思考,值得品读。
链接:http://www.rmlt.com.cn/magazine/A/20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