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谁不来”背后的政治意味
俄罗斯最早确认参阅;日本对大阅兵误解最深、错失良机;韩国对华战略考量占了上风;美国最不愿给中国大阅兵“捧场”
俄罗斯是最早确认在中国抗战胜利日总统普京访华并派仪仗队参阅的国家。早在2014年初,中俄元首就决定,两国将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并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今年以来,中俄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特别是安排两国领导人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相关活动,这反映了两国对“二战”立场的基本一致,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展示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
日本是对中国抗战胜利日大阅兵误解最深、错失良机的国家。中国官方多次表示,中国纪念活动不针对特定国家,不针对今天的日本,更不针对广大日本人民。实际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中日关系来说既特殊又敏感。对日本来讲,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就有可能把这一年份变成改善对华关系的机遇,否则历史的包袱会越背越重。日本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大阅兵是对日本的“牵制”,并就安倍是否来华参加纪念活动有很多种猜测,安倍本人内心想必也很纠结。关键的因素在于,安倍并没有正视历史的诚意,无法与日本的侵略历史和军国主义思潮做根本的切割。他发表了一个“四不像”的“安倍谈话”,给未来中日关系走向投下了新的阴影。
韩国是最早明确表态其总统将出席北京纪念活动的东亚国家。中韩同为日本侵略的受害国,对日本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有着相似的立场。但美韩同盟关系对韩国最后决定是否参加中国纪念活动有重要影响,曾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压韩国不要出席中国纪念活动,韩国予以否认,美国则最后表示尊重朴槿惠总统出席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决定。这表明,韩国没有让美国因素左右自己的独立决定,对华战略考量占了上风,认定这一决定不至于伤及韩美同盟。
美国是最不愿给中国大阅兵“捧场”的国家。中美同为二战盟国,都为东方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美国承认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也不否认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正当性,但意识形态、美日同盟、零和心态等三方面因素让美国选择同中国大阅兵保持一定距离。
其实,任何一国的阅兵式都是有政治意义的,其他国家是否参与、如何参与,都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各国做
决定时都很讲“政治”。因此,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大阅兵存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这本身并不奇怪,也不是特例。
中国坚定走自己的路
不论围绕大阅兵存在多少质疑和杂音,包括大阅兵在内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在总体上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回应和支持
习近平主席曾撰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二战之后的历史表明,霸权心态、冷战思维、零和游戏还没有消失,人类虽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却继续遭受着各种政治对抗、地区冲突、国家战争的困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常受到干扰。
毋庸讳言,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崛起势头难免会伴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同步增加,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不会平坦。但中国坚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身体力行,为国际社会带来一股清风。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倡议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和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这说明,中国只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上不寻求排他性利益,假以时日,就会开辟出一片国际关系的新天地。
应该承认,不论此前围绕中国举行大阅兵存在多少质疑和杂音,包括大阅兵在内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在总体上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回应和支持。事实将证明,中国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将是一次国际盛会。而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最终无法阻挡和平的主题与合作共赢的精神,这将是世界之福。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铭记历史,开辟未来》,《俄罗斯报》,2015年5月7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