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胜利日大阅兵背后的国际政治

核心提示: 【摘要】不同的国家对中国大阅兵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决定派出代表或方队参阅和出席有关纪念活动,有的同中国大阅兵刻意保持距离。胜利日大阅兵,“谁来、谁不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但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最终无法阻挡和平的主题与合作共赢的精神,这将是世界之福。

【摘要】不同的国家对中国大阅兵抱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决定派出代表或方队参阅和出席有关纪念活动,有的同中国大阅兵刻意保持距离。胜利日大阅兵,“谁来、谁不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但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最终无法阻挡和平的主题与合作共赢的精神,这将是世界之福。

【关键词】阅兵    胜利日大阅兵     国际政治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胜利日大阅兵的和平内涵

大阅兵很好地契合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主题

作为9月3日抗战胜利日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阅兵式最受国际舆论关注。此次阅兵方队和梯队的编排颇具匠心,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外军代表首次受邀参加分列式;二是包括国民党老兵在内的抗战老兵方队以及英模部队方队首次受阅;三是装备方队首次按作战体系编排。这些安排寓意深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此次阅兵,有10多个国家派出方队或代表队参加,虽然参阅队伍多为仪仗队形式,但体现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际性。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抗战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不分党派、阶层、地域的全民族同仇敌忾、不畏牺牲、共同抗战,换来了抗战的胜利。抗战老兵方队和英模部队方队现身大阅兵,凸显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敬仰英雄的传统。

与大阅兵的国际性、历史性特点相得益彰的,是受阅新型武器装备的时代性,这也是大阅兵最吸引国际舆论眼球的。大阅兵展示的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新装备比例达到80%以上,大多为首次亮相,并且按照作战体系编排,展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发展水平,能起到鼓舞军志、振奋民心的作用。

上述特点折射出大阅兵的和平内涵。中国政府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式并邀请外国领导人观礼,这是一次传统和外交的突破。大阅兵很好地契合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主题。

破除对大阅兵的几个误解和偏见

不能把大阅兵简单解读为“针对日本”;“秀肌肉”是防御性质的,不是要寻求霸权;中国倡导爱国主义,但不鼓励狭隘的民族主义

第一,大阅兵是针对日本吗?由于日本在历史和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中日关系在过去几年遭遇冲击,迄今尚未走出低谷。安倍政府调整日本军事安全政策,又使中日关系平添不确定性。再回看战后日本走过的道路,虽然和平主义在民间仍有很大力量,但军国主义的幽灵并未随二战的结束而灭绝,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坛和舆论界渐成气候,在本地区制造了不少麻烦。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日本上述动向保持警惕,是理所应当的。但把中国抗战胜利日大阅兵简单地解读为“针对日本”,则是过于狭隘了。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正如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并不针对特定国家,中国大阅兵的主题也超越了中日关系。当然,日本一些政治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在中国大阅兵这面镜子前,会更显其荒唐和扭曲。中国现在不需要反日,但需要敲响警钟。

第二,大阅兵是为“秀肌肉”吗?随着中国经济的

发展,中国军力也得到质的提升,这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几年,除了中日关系不顺外,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给本地区和中美关系增加了复杂因素,南海问题时常被炒热。在一些国际舆论看来,中国似乎要借此次大阅兵,对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进行“牵制”和“威慑”,中国这样做会在客观上加剧地区军备竞赛,进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地区局势。这样的联想和逻辑太过牵强附会。中国此次大阅兵自然要展示威武之师的形象,体现中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展现中国军队文明之师的形象。一国武装力量是否对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不取决于单纯的军力,而是取决于政策。中国的国防力量是防御性质的,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在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的核心利益之时,也会断然出手。这样的“秀肌肉”不是要寻求霸权,不是胁迫,而是让一切潜在的威胁源明白,不要轻举妄动。

第三,大阅兵是为煽动民族主义吗?仅仅一次大阅兵预演,已经让广大中国网民激动、兴奋不已。可以想见,此次大阅兵带来的震撼,会让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无疑会增加民族凝聚力,应该说这是爱国主义的正常体现。但在一些国际舆论眼中,这叫民族主义,不是爱国主义,中共靠“煽动”民族主义来获取执政的合法性,中共领导层靠“刺激”民族主义来转移国内各种矛盾的压力。这样的评论在最近的西方舆论场中屡见不鲜,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舆论时常把中国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划等号。同样的事情在西方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国就是“民族主义”。中国倡导爱国主义,激发爱国主义,不是鼓励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排外、仇外。邀请外国领导人和代表来华参加纪念活动,恰恰反映了中国共同守望世界和平的博大胸怀。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寒]
标签: 国际政治   阅兵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