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隆万大改革始于明穆宗继位,终于张居正去世。隆庆大阅的发起者,正是锐意改革的一代名臣张居正。他建议皇帝“饬武备”、“申严军政,设法训练”,而大阅是“饬武备”的重要措施之一。万历九年大阅场面亦很壮观,像是奏响了改革的凯歌。不料大阅次年,张居正溘然长逝,改革戛然而止,明朝开始走上衰亡之路,这次大阅竟成绝响。
【关键词】 隆万阅兵 改革 军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渊源:明朝以前的大阅
在中国古代,祭祀与军事被视为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故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而旨在检阅军队、宣扬武威的“大阅”,则是国家对军事高度重视的表现和象征。
目前见于文字的最早一次“大阅”,是《竹书纪年》所记殷纣王“四十三年春,大阅”,不过对于《竹书纪年》之真伪,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周礼》中有“仲冬教大阅,遂以狩田”的记载,即在仲冬时节检阅车马,借狩猎以训练军队。此外周代还有“讲武”活动,《礼记》谓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射箭、驾车和徒手搏斗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技能,所以进入农闲时节,天子要命令将帅对部队进行集中训练和检阅。
唐朝时期,多次举行过大阅之礼,规模大小不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因军容不整,兵部尚书郭元振差点被斩于纛下,幸赖宰相刘幽求等跪在马前苦谏,才得以免死流放。而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被以“制军礼不肃”的罪名处斩。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征伐四方,亲讲武事”,但仪规和地点都不固定。宋真宗时,在含辉门外东武村建了一个广场,以作为大阅的固定场所,并规定了大阅的仪规程式。此后宋朝诸帝大阅,基本都遵循这一程式而稍加变通。元朝没有固定化的大阅礼,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叛乱,元世祖在出兵征讨之前,曾“大阅兵”以震慑之。
背景:隆万大阅的缘起
明太祖以一介贫民,凭借武力夺取天下,深知武力之重要,经常派人检阅兵士,自己也数次在校场或午门外“阅武”。明成祖崇尚武功,曾多次“大阅”,但都是出征前或出征途中“随地阅武”。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明宣宗“阅武”于近郊,此乃明代大阅礼之肇端。此次阅武规模较大,“命各都督府整兵从卫,文武衙门各以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扈从”。明英宗正统年间,曾“亲幸近郊以大阅师旅”;天顺年间,数次“阅射于西苑”。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因“武备懈弛”,“亲阅骑射于西苑”;十四年端午,“阅武于万岁山之阳”。自此以后,就连这种形式化的阅武仪式也不再举行了。
时隔九十余年,到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忽然在京城北郊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次大阅得以举行,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可以说是当时方兴未艾的改革运动的产物。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明史》描述其情形云:“百姓充实,府藏衍溢”,“上下交足,军民胥裕”。但从正统开始,以“土木之变”为标志,明朝走上衰落的道路。期间有过数次短暂改革,不久便故态复萌。明武宗在位期间,行事尤其怪诞,朝政荒殆不堪。明世宗以外藩入继大统,锐意革新,时人霍与瑕赞誉:“嘉靖初政,自洪武、永乐以后,百年仅见。”可惜没过几年,明世宗便日趋怪戾懈怠,其后沉溺斋醮,大兴土木,致使国家陷入深重危机。直到他漫长的统治结束,明朝才再次迎来改革的契机。
隆庆大阅的发起者,正是锐意改革的一代名臣张居正。他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面对国事日非的时局,思考振弊起衰的对策,逐渐形成了一套改革思路。隆庆元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八月奏呈《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而大阅是“饬武备”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建议皇帝敕令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而每年或隔年,皇帝于季冬农隙之时“亲临校阅”。兵部认为“当戎务废弛之秋,正四方改观易听之会”,大力支持张居正的建议。给事中骆问礼则表示反对,认为“大阅古礼,非今时所急”。大学士赵贞吉也不赞同,试图联合其他内阁大臣阻止。明穆宗排除异议,断然决定举行大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