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大陆政策是决定日本近代对华关系的核心国策;日德在军国主义道路上早有交融,德国对日本的影响尤大
1853年,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开国,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的第一个近代国家。明治维新后期,日本“脱亚入欧”,学到了欧美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真谛”,迅速地搭上了殖民主义的最后一班车;与此同时,传统的国家主义、国权主义思潮又促进了日本封建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欲望的膨胀。两者结合形成了近代日本的对外战略——大陆政策。明治大陆政策是决定日本近代对华关系的核心国策。从广义上讲,它几乎影响了整个日本近代的对外关系。它是前近代日本对大陆扩张传统和近代日本对外国家战略的混合物。学界虽然对“田中奏折”本身的真实性存有争议,但其提出的“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对外国策,却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路线的真实写照。
此外,日德在军国主义道路上早有交融,其中德国对日本的影响尤大。明治领导人在推翻幕府,王政复古,重建天皇政权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于是派遣了超大型的政府代表团即著名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先进国家考察。1873年3月15日,使节团在访问普鲁士时拜会了“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的谈话给使节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此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他还讲述了当年弱小可欺的普鲁士,怎样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成长为大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听了俾斯麦这番“实力政策”的讲话,让岩仓使节团的成员“如梦初醒,茅塞顿开”。使节团充分认识到了“万国公法”不过是列强在强大军事力量下欺压弱国的“工具”,国际政治实质上是强权政治。日本要独立生存,就必须走“富国强兵”之路。这对日本日后对外政策的制定,并最终走上军国主义国家的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大致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这个阶段日本政府将“富国强兵”作为三大国策之首,大力发展近代化军队。1871年组建了天皇“亲兵”近卫军。同时开始创建近代陆军。1873年颁布《征兵令》,建立了常备军并迅速扩大。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便凭借其军事力量开始对亚洲弱小国家进行武装侵略。1874年就发动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战争,1875年又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并于1876年逼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在此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了军国主义的武装、体制以及经济基础,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标志着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大体从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至1894年发动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其间,1881年建立宪兵制度并发布《军人敕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1893年军部的形成等均为其路标。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确立起了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大致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确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就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五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败亡。1936年“二·二六”政变标志着法西斯上台,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其军国主义走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家政权完全变成了军部控制下的政策工具。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从中国东北踏至全中国,并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通过武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结果,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反法西斯盟国的共同打击下,日本军国主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特别是受冷战的影响及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军国主义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受到彻底追究。当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推行了一条政治大右转的内政路线和傍美抑华的外交路线。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说日本已经复活军国主义,但安倍政权的一系列言行,表明日本已经存在复活军国主义的危险性。这值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作者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驻日大使馆二等秘书)
【参考文献】
① 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1期。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