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必须与执政党的治理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我们党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吸收治理及善治理念,建构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提升从严治党的水平,以政党治理现代化引领和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党治理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密切相关。习近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视野中深入思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治理问题,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这既是对90多年党建历史的经验总结,是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又是在新的时代高度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上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深化和拓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党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要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必须与执政党的治理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
政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引导作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从纵向上看,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重点,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强劲有力的“火车头”去引领方向、协调各方、攻坚克难。从横向上看,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体系组成。一般来说,政治治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领域,这些领域都蕴藏着与政党治理不可分离的内在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说,搞好政党治理不是策略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根本问题;不是暂时问题,而是长久问题,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保证问题。可以说,全面从严治党、搞好政党治理,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政党治理效果决定国家事业发展成败。党健则国盛,党病则国衰。执政党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政治组织,其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往往决定国家事业发展兴衰成败。这既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世界各政党治理文化和管理经验的汲取借鉴。历史证明,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政党,方能永葆活力、坚如磐石,永立时代潮头。反之,则会举步维艰,最终为历史和人民所唾弃。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教训极其沉痛。对此,我们党必须要以史为镜,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做到既“哀之”、又“鉴之”,避免“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政党治理现代化引领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治好国必先治好党,治好党才能治好国。有着87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以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南,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建党原则,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可以说,党的治理相比于国家治理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如果党不能管好党、治好党,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很难实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问题错综复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极为艰巨和挑战的课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和枢纽作用,使得国家治理首先在政党治理上取得实质进展,从党自身治理的经验和成效中拓展到到国家治理领域;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理念蕴含着先进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这就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思想理论、精神动力的支持。
全面从严治党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前,我们党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能不能交出紧跟时代、人民满意的答卷,一个重要前提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不仅关系到党的建设本身,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制度安排的基本方向、运转方式和总体效能,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成效。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党才有资格有能力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从思想上警醒起来,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转作风,毫不动摇反腐败,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广大民心,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解决好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中担当起历史重任,在发展中破解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提出了新战略、出台了新举措、呈现了新气象。对此,全党全国充分认同,党内党外积极评价。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虽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只是开了个头、破了个题,离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可以说,我们仍然在政党治理科学化的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意识还需强化。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也就是主体意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地方从严治党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甩手掌柜”等现象。有的地方党组织对全面从严治党重视不够,言必谈经济,行必为经济,对待党建工作没激情、不感冒,嘴上不说,心里存有抵触情绪;有的地方党组织认识错位,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领导、纪委负责,一谈到反腐败工作的具体问题,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纪委,口口声声“支持”纪委工作;有的地方党组织功利思想作怪,认为抓党建不如业务工作那样看得见摸得着,难以“显山露水”,于是私心作祟,眼里只有“GDP”,对党组织建设“只挂帅不出征”。这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严重阻碍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机制还需硬化。从严治党首先要从严治纪,党内法规法纪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机制。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凝聚党心的可靠保证,也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当前,一些党组织在执行党的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一些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挥不了应有的震慑和警醒作用,甚至有“破窗效应”蔓延趋势;一些领导干部自由散漫,言行上失规失矩,政治纪律和规矩松弛,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一些党组织在日常管理上过宽过软,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顶风违纪。正是由于治党力度存在宽、软、松的现象,一个时期以来好传统、好作风严重削弱。
全面从严治党方式还需实效化。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多次强调从严治党,要求提了很多,规定出了不少,但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就在于从严治党在实际运行中还是有形式主义的东西,常常“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往往是中央一个文件出台,然后各地各部门就进入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经验总结”的循环套路中来,最后搞所谓的“适可而止”。这种“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搞形式”的治党方式抓一阵松一阵,不仅解决不了政党治理问题,还可能适得其反,给党的公信力造成很大损伤。时间一长,像野草过火,来年更盛;像病毒产生了耐药性,纠治更难。这种治党方式不改变,政党治理就难以取得根本性效果。
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还需系统化。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治党,指的是指党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规章制度,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规范程序,它解决党员干部行为活动的依据问题。过去一段时期内,在管党治党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管党治党的制度规范体系和制度程序,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结构合理和配置科学的管党治党的制度体制机制。一些制度的形成过程不民主、不公开,缺乏群众基础;一些制度规范过于原则抽象,弹性空间过大,就容易给一些腐败行为留下空间;一些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相互排斥,执行起来让人无所适从;一些制度朝令夕改,或已过时,丧失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等,没有真正起到从严治党的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一场新的变革,从严治党也要与时俱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