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者:您提出了“智库文化”的概念,这对于一个智库有何意义?您心目中的“智库文化”是什么样的?
胡鞍钢:智库文化是智库的灵魂,是智库的凝聚力和持久力之源。在建立智库之初,我就提出要创建以知识奉献为核心的智库文化,其中包括:“与中国兴盛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的追求;“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宗旨;“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还要想国家之所未想”的理念。
为什么我们要着力打造智库文化?因为智库产品是公共产品,从事公共知识创新的学者,个人收益率一定大大低于社会收益率,这就需要有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很难坚定下来、坚守下来、坚持下来。
中国既是我们学术创新、学术思想的来源,更是我们实现学术追求、承担学术责任的大舞台、大天地。我自己有个定位:对决策者进行知识投资,不求所得,但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帮助决策层及时纠正失误,避免小错变成大错。在中国这个超级人口大国,即使是1%的决策失误,也会导致1300多万人的利益受损。
什么是智库学者的人生价值?早在1991年,我就把它比作一个坐标系,横坐标是个人目标,纵坐标是社会目标,当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接近社会目标,他的进步就越快,他的才能发挥得就越充分。我的国情研究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非常欣赏哲学家陈先达的一段话:“个人与国家、民族是相向而行,还是相背而行,命运完全不同。”(《光明日报》,2015年5月20日)我不仅与中国相向而行,更是与中国兴盛同行,以自己的知识、思想、智慧,促进中国创新发展,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中华民族复兴,这是我的人生使命所在,人生道路所在,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我也希望,不同智库间能够团结起来,展开合作,让我们形成的思想合力、政策合力变成催化剂,使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更加迅捷而稳健。
(本报记者 王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