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日本“政治献金”的渊源及应对策略

【摘要】长久以来,纵观日本政坛,因身陷“政治献金”丑闻下台和辞职的政客们不胜枚举,频繁遭到媒体曝光和舆论谴责,追根溯源,却要归结为日本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以及深厚的政商结合文化。在“政治献金”难以全面禁止的情况下,如何使其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进而服务于日本政治,成为摆在日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日本 政治献金 丑闻 渊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政治献金”制度历史悠久,其初衷是为了协调“经济不平等”和“政治平等”理想之间的矛盾,规定政治活动参与者可以向企业和社会募捐,避免政治成为富人的游戏,使公权力落入大企业和大富豪之手。①“政治献金”并非违法的权钱交易,有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指的是政党组织和政客个人向企业募捐,接受政治捐赠,用于政治活动和选举活动,政党和企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利益依赖关系。在日本政坛的历次选举活动中,政治家的政治前途和命运与“政治献金”的多寡程度息息相关,所以,为了获得更多“政治献金”的资金支持,政客们不惜铤而走险,从不断曝光的“政治献金”丑闻来看,栽倒在献金问题上的人数不胜数,成为一种政治常态。灰色的“政治献金”已弥漫日本政坛,成为日本政坛割不掉的“毒瘤”。

日本政坛的“政治献金”丑闻频现

日本的“政治献金”是日本政坛的“痼疾”,阁僚和议员从不缺少献金丑闻。不管是纵横政坛的老将,还是初登政坛的新星,都有可能在“政治献金”问题上难以幸免。1976年的“洛克希德案”,曝光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通过丸红公司收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共计5亿日元的贿赂款。而田中角荣则利用职务之便,为该公司争取了更大的利益。1988年,“利库路特”贿赂案中近百名日本政界高官接受日本利库路特集团的变相贿赂,使竹下登政府因失信于民而垮台。1992年,自民党强势人物金丸信因“京佐川快运公司非法政治捐款”引咎辞职,结束了政治生涯。2010年,政坛老将民主党党首小泽一郎因受“西松建设公司非法政治捐款案”金钱丑闻困扰宣布辞职。2011年,民主党新党首,被称为“日本的布莱尔”的前原诚司因接受一名烤肉店的旅日韩国女性20万日元资金,提出辞职申请,有负众望,栽倒在政治献金的问题上,一颗政坛新星陨落。

一系列的“政治献金”丑闻并非偶然,2014年至今,日本政坛更加“不消停”,安倍政府高官的“政治献金”丑闻呈现出“多米诺骨牌效应”,安倍晋三及民主党党首冈田克也无一例外卷入丑闻风波。除了东京都知事猪濑直树因接受日本医疗集团“德州会”5000万日元政治献金而辞职,还有前日本农林水产大臣西川公因涉嫌政治献金问题辞职,现任该职的林芳正也承认了曾接受企业60万日元政治献金,环境大臣望月义夫和法务大臣上川阳子都曾与“铃与”物流公司有染,接受过142万日元和72万日元的政治献金。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甘利明也承认曾接受企业的12万日元政治献金,此类事件不胜枚举。更有美女大臣时任经济产业大臣小渊优子作为政坛新星,由于相关政治团体收支不明,难以幸免地遭遇了政治献金丑闻。连安倍本人3月也被曝出政治献金丑闻,报道称安倍担任代表的自民党山口县第四选区支部曾于2010~2013年间多次接受企业的政治献金,如洗涤剂生产厂商Saraya20万日元、化工企业“宇部兴产”150万日元、冲绳县啤酒厂商Orion 6万日元等,涉嫌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在野党的首领冈田克也传出了曾接受来自政策补贴企业的政治献金48万日元。据相关统计,截至2015年3月,过去30年以来,因政治献金引咎辞职的阁僚17位,安倍内阁就占7名。据2014年10月日本全国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仅为48.1%,较2013年的近70%的支持率相差甚远,这与近两年来,安倍内阁接二连三爆出的政治献金丑闻不无关系。灰色的“政治献金”成为日本政坛难以铲除的毒瘤。

政治与金钱的“不解之缘”

“政治献金”在日本又被称为政治捐款,在日本是普遍现象。实行竞选的民主国家,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是无法进行竞选和党派运作的。政治与金钱的关系“暧昧”已久,政治参与者不管是选举,还是日常的民意维护,都离不开金钱。这就使有钱的企业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日本政治献金的主力队员,也成为得势的政治权力的最先受益者。政治与金钱之所以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其根源就在于日本的政治体制和选举制度,以及长期形成的日本政商勾结的政治文化,从而造就了痼疾难除的“日本式腐败”。

日本的政治体制。二战前,日本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战后,日本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日本的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2014年11月,安倍就曾宣布解散众议院,重新进行选举,清理内阁,化解献金丑闻危机,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即日本首相和分管各省厅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安倍内阁成员因接二连三地卷入“政治献金”丑闻,民众就曾质疑安倍选人用人的能力。

另外,战后日本的实行政党政治,自由民主党是日本的第一大党,曾长期执政,民主党是日本的第二大党,作为多党制国家,日本还有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等多个党团体。日本作为一个民主的多党制国家,政治的参与者要想实现政治抱负,都需要进行自我的宣传,来争取民众的支持,也就是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才有可能胜出,如当选为国会议员。这种政治运作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成本,金钱从哪里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个人财产是一方面,而高额的政治活动费用是个人承担不了的,“政治献金”制度恰好弥补了个人资金的不足,企业、协会等成为“政治献金”主力。企业与政党之间形成利益交易的双方,政党或政治家依靠企业捐款,宣传策划、扩大影响力,一旦掌权,政党又成为这些企业的保护伞,帮企业争取特权和优待,获得工程或业务,推销企业产品,保证它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为政党或政治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保证政治活动的广泛开展,从而各取所需,与政党之间建立牢固的利益同盟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微妙而暧昧,卷入“政治献金”丑闻也就不足为奇。

日本的选举制度。日本的选举,特别是国会议员的选举,是关系国家政治发展的大事件。选举程序一般为发布公告,各党政、团体、个人推选候选人,竞选宣传,投票、开票、统票,公布当选者几个步骤。竞选宣传无疑是关系选举成败的重要环节。正如美国布鲁金学会专家卜睿哲所言:选举的设计要将选民的观点转换成对领导者的选择。而要收买民意,没有钱是做不到的。日本选举流行三要素:地盘、口碑、钱包。地盘和口碑,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人情关系。日本的乡村和地方,人情世故传统色彩浓厚,政治参与者要想取得支持,就要维护好这些地区的人情关系,为占领地盘挖空心思,占领地盘后还要付出精力和金钱经营地盘,维护口碑。如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政治参与者要向这些地区的选民表达心意,进行多种形式的利益输送。据说自民党为了拉选票,一个月要参加若干场婚礼、葬礼、典礼,这些活动当然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而选民在选举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参与者与自身的交情和为自己谋求利益的能力。在城市,情况略有不同,这是由于城市选民多无特定的选举对象,主要看的是政治参与者的形象。这就需要政治参与者进行公开宣传,有实力的竞选者还组建竞选班子,增强自身竞选实力,通过巡回演讲、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多媒体设施,无孔不入地增加自己的曝光率,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以期得到选举者的青睐。而宣传产生的费用相当“烧钱”,这些巨额资金也就需要企业或协会的“政治献金”。据统计,在日本竞选国会议员至少需要1亿日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日本   渊源   策略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