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价值观外交”是安倍内阁基本的外交路线,也是“有主张外交”的具体内容。对中国而言,安倍“价值观外交”是孤立、围堵中国的一个外交策略。从日美外交来看,“有主张外交”是打着价值观的幌子,旨在夸大日本在亚洲和世界的影响,试图突破长期以来过于依赖美国,在外交上缺乏自主性的困局。
【关键词】价值观外交 有主张外交 战略包围 冷战思维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安倍晋三2006年第一次当选首相时,将“价值观外交”和“有主张外交”作为其外交的基本路线。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仍然推行“价值观外交”,并于2013年首先选择对东南亚的缅甸、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进行了访问,而非中国。安倍就任首相以来的一系列绕开中国的外游活动可谓是“价值观外交”的又一次露骨体现。本文将从安倍“价值观外交”与中日关系、日美关系的新变化两个部分,解读日本“价值观外交”的真实内涵。
何谓“价值观外交”
2006年安倍在第一次组阁后的施政演说中提出了“主张型外交”这一概念①,并在2007年1月第166次国会的施政演说中,进一步说明了“主张型外交”的具体内容。即“日本的外交应以与共同拥有自由、民主主义、基本人权、法治等基本价值观的国家加强联系、构筑开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亚洲、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贡献为三根支柱,进一步推进真正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做贡献的‘有主张外交’。”②安倍曾向外务省官员进行了以下说明:“战后的日本什么都不主动地讲,国际社会说声‘请日本干这个’,日本就老老实实地去干。今后应当向世界的前进方向发出自己的主张。通过普及自由和民主主义的普世价值,可以实现富裕而和平的世界,日本也将明确地表达这一概念”。③
“有主张外交”的实质就是以价值观为幌子,以夸大日本在亚洲和世界的影响为目的的外交政策。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就是对于民主主义、自由、人权、法治以及市场经济等普遍价值,在推进外交时要给予高度重视。时任外相的麻生太郎宣称:“为保证日本自身的和平、安定与繁荣,日本要和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欧盟等拥有共同思想和价值观的友好国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也必须在欧亚大陆外缘努力打造‘自由与繁荣之弧’,要把欧亚大陆外缘正在成长中的新兴民主主义国家像纽带一样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从冷战结束后即开始向东欧、亚洲国家提供巨额援助,同这些国家建立和保持密切的对话关系。”④日本对中亚的方针之一是“以共有‘普遍价值观’为基础,寻求合作伙伴,提供援助。”⑤
2007年8月,安倍访问印度,在印度国会发表名为《两洋交汇》的演讲中又提出了“扩大亚洲”⑥的新概念,并指出了日本要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大亚洲”的外交意图。但2007年9月,安倍内阁便解散,“价值观外交”也随之曲终人散。然而时隔五年,安倍于2012年12月第二次组阁,推行的依然是“价值观外交”。安倍认为仅靠以往的追随美国路线是无法保护日本国家利益的,通过积极向世界宣示日本人的价值观来寻求国家利益。可以说正是这种做法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获得了以保守阶层为中心的高支持率。
安倍“价值观外交”与中日关系
安倍政府喜欢将自己的外交政策标榜为“价值观外交”。但是安倍上台以来的外交表演只是让“价值观外交”这一辞藻更让人费解。日本与越南有共同价值观吗?日本与俄罗斯有共同价值观吗?甚至日本与“盟友”美国,也难说有共同价值观。安倍内阁提出的“价值观外交”,对中日关系有何影响?
一是安倍“价值观外交”实质是一种对中国的“战略包围”。2013年6月13日的新华社评论就强烈地批判了安倍首相的外交活动,并指出其“价值观外交”很明显是在建立“对华包围圈”并试图以经济援助和投资为诱饵,拉拢周边诸国妄图建立一个统一战线。2014年8月22日的《人民日报》评论也指出:美国正抓紧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日本大力推行“价值观外交”,出现了“亚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叫法,一些国家正在建立对中包围圈。
安倍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名为是基于“自由、民主主义、基本人权”的外交,其实就是基于安倍本人的价值观推行的外交。安倍对中国的不友善的态度如实地反映在外交政策及外交活动上。例如,2013年3月30日安倍访问蒙古也具有对中包围和展开资源外交的双重意义。2013年5月,安倍又访问了俄罗斯和中东。在5月的连休中,共11位阁僚外游。麻生副总理访问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及东盟、中南美和欧洲。多人访问了美国。对中国和韩国的访问却是零。小川荣太郎在《国家的命运》一书中指出:“通过‘价值观外交’来牵制中国,建立起对中国的包围圈,它的功效超过‘安倍经济学’。”
二是安倍“价值观外交”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把中国设定为假想敌。2013年6月14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安倍的“价值观外交”进行了批判,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安倍政权显然是要逆潮流而动,企图通过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把正在连成一体的世界重新割裂开来。
所谓“价值观外交”,是一种冷战思维的产物,其实质就是把国际秩序分成不同意识形态阵营,拉拢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排斥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这在美苏争霸时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外交战。安倍的“价值观外交”则是把中国看作一个在意识形态上与他所认为的“普世价值观”相违背的国家,从而区分出敌我,并把围绕在中国周边的国家拉拢到日本之下,企图陷中国于孤立的境地。
三是安倍“价值观外交”旨在掩盖历史真相,赢得对华关系中的主动。《人民日报》“揭开安倍政权‘价值观外交’虚伪面纱(下)”这篇社论就“价值观外交”背后隐藏的历史观进行了论述,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在战后并未得到应有的肃清,一些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得以苟延残喘,甚至重新进入日本政治权力核心。在这股势力的把持和操弄下,日本长期未能进行健全的历史教育,竭力掩饰和歪曲侵略历史真相。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问题上未能交出合格答卷的日本,长期以来却时常将自己装扮成亚洲的“民主样板”,四处兜售所谓民主经验,并企图借此骗取国际支持和信任。安倍两度执政都竭力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即源于日本战后在价值观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政治传统。每逢中国对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提出批评时,日本总会转移问题焦点,在西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展开攻击。其目的是妄图以与欧美的共同价值观掩盖他们在历史观、战争观等基本价值观方面的对立,从而在历史问题上摆脱被动,在对华地缘战略上赢得主动。学者刘江永指出:“价值观外交”恰好为他们挞伐中国制造了一个演绎逻辑的大前提,所以他们才如此大力支持。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