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欠佳,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就需要有强大的宣传攻势,这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基础工作。然而,就效果来看,目前的宣传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是没有将人民大众作为价值观实践的主体,只是消极地将宣传内容自上而下地“填”给人民大众,比如一些教师在利用课件、讲稿向大众宣传价值观理念时,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起民众的共鸣;有的思政老师也是仅仅以上课为目的,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主动性,不仅没有有效地推广价值观理念,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宣传起到负面影响。
其次是宣传教育缺乏广泛性,忽视了社会新阶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民营企业代表、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很好地践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针,也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象。但是,现在的宣传对象多是政府职员、党员和在校师生,并没有将他们列入宣传群体,这样就阻碍了核心价值观向更广领域的推广,使价值观的实践范围遭到缩减⑦。
最后是忽视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在社会成员当中,受其职责、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等各方面不同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而我们的宣传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宣传效果不佳。
宣传手段需要改革,要与时俱进。以往的价值观宣传普及往往是采用讲座、授课、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形式,或是流程复杂,或是参与人数少,或是普及面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一载体更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博客的形式,定期推出宣传手册,生动形象地向广大网民推广价值观;还可以用手机短信、QQ聊天工具等深入人们生活的社交媒体工具作为宣传方式,积极拓展宣传价值观的新阵地。
民生问题影响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了解民间疾苦,以民生问题为党工作的中心,这是我党历年来工作的基本路线,毛泽东在1934年就提到过,如何能让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闹革命?就是要解决国民党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满足老百姓对土地的需求,真正为百姓谋出路,百姓才会跟我们走。邓小平也强调过,空讲是不会得到人民信任的,只有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才是我党行动的标准。习近平在新世纪也讲到,中国未来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民生问题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依然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凸显出来,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例如,在当今社会,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一系列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的公信力,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并降低了认可度。
党内廉政和反腐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党的公信力。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在理论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起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作用。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政府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奉公守法、为民务实,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并对贪污腐化人员不姑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拍苍蝇”、“打老虎”,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可是我们也知道,贪污问题是官员们面对利益诱惑,铤而走险的行为,只要有利益在,贪污问题得到根治的难度就非常大。一些干部完全被利益冲昏头脑,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仅没有用个人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做出贡献,反而玷污了党的名声;而另一方面人民的利益受到破坏,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眼中的“贪官污吏”得不到惩治,依然作威作福,影响恶劣,使党的形象在群众心里受到重创,人们不仅不接受核心价值观,反而开始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产生怀疑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探析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利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想继续在人民群众中践行下去,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寻找科学的发展方式,消除不利因素及其影响。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我们只有分析清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才能使人们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基层群众能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共识。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将文学作品、艺术成果作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让群众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时,体会、领悟核心价值观。另外,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训内容列入党员干部教育课程中,贯穿到学校教学中,对更大范围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推动实践路线发展。在推动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过程中,首先,开展党员干部内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为人民办实事,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其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机制,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实践活动,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政府要做好“搭桥”工作,搭建学习平台,让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行为指导,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有了环境的熏陶,才能有群众接受价值观的可能性。在营造氛围过程中,我们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培养群众积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社会发展中的不良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新闻媒体必须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敢于揭露任何有损于核心价值观的丑恶行径。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维护网络秩序,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氛围,引导人们遵守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⑩。
第四,健全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效果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保驾护航”。首先要建立责任制,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作为一项工作责任,纳入工作规划当中,并作为监督考核项目;其次要注重总结创新,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摸清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动向,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开创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新局面;最后要建立奖罚制度,奖励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和事,同时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行径。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部,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注释】
①陈洪涛,刘桂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路径”,《当代广西》,2014年第9期。
②孟轲:“近六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综述”,《探索》,2013年第5期。
③覃事太,吴长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1期。
④石海兵,李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状况及适用性分析”,《前沿》,2013年第18期。
⑤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0期。
⑥杨友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教育探索》,2013年第8期。
⑦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⑧杨义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4期。
⑨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⑩黎庶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责编 /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