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思考与建议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出发,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约 实践 建议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要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直观体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①。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以更好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为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②。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曾提到,中国革命要想成功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拨开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迷雾,是我们取得革命成功的强有力的武器。在现阶段,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其理论思想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结合具体国情,掌握好中国发展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共产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邓小平说,共产主义是我们强大起来的保障。江泽民指出:尽管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但现在的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首先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正是由于我党能够认清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形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繁荣。

第三,发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保障,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缺乏生命力,是不会长治久安的。胡锦涛曾指出,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斗,形成了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③。正是有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才能够克服困难、无所畏惧、勇于创新,取得一个个胜利。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民对荣誉和耻辱看得很重,这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保证,一个没有荣辱观的人就像是一具活着的尸体,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毛泽东很早就提出过,我们需要的是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而不是自私自利、贪污腐化的行为。邓小平也提到,我们要以为祖国建设奉献全部的力量感到自豪,为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感到耻辱。到了21世纪,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直观地总结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成为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社会个体及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活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④。

第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民主革命时期,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恢复国家实力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我们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争取在2021年前,基本实现中国的现在化建设。十六大在确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的同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也要兼顾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大力改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2011年胡锦涛提出:我们要努力争取在建党一百年前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建国百年时,将中国建成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国家。以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层面确立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

第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解放人民自由、确立人民的主人地位、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是我们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就以人民为后盾,找到了胜利之匙。毛泽东提出:胜利的根源在于人民,人民的努力是我们实现各项重大任务的保证。同时强调,我们党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都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才是财富的创造者和真理的实践者。中国社会追求的“平等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力保证,是全体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保证,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保证。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建立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理念,采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弘扬个人道德、社会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十二大指出,国家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道德建设”,并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道德建设”,要求各族人民能够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维护社会功德,遵守职业道德,最终能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生观。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⑤。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新指导方针,成为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正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宣传教育欠佳,不利于价值观的实践;二是民生问题影响了民众对价值观的认可程度;三是党内廉政和反腐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党的公信力。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实践,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现存的不利因素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