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出在贫困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破”与“立”。“破”就是要治理“脏、乱、差”,揭露“假、恶、丑”,反对批判腐朽思想,开展扫黄扫丑斗争,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展开斗争。“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宣传教育群众,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
在社会主义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第一,有意识地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信仰。“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加强集体经济实力能使人们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感受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信心并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脱贫致富的关键是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而且可以有力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进步必须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第三,移风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对于贫困地区的致富要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境界,逐步形成与现代社会和生活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在贫困地区是现代文明和现实中存在着精神愚昧决裂的过程,是日益渗透、日益积累的长期过程。“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触角愈变愈广,覆盖面愈来愈宽。”
习近平扶贫观的实践基础:基层领导。扶贫开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任务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任务。因此党对贫困地区的坚强领导,是贫困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最重要的保证。
习近平认为,如果没有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贫困地区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党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向贫困和落后作战。“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证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要想成为过硬的党组织,首先要有一个好带头人,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要尽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性强,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和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公道的优秀党员选拨到党支部中来。其次,党员素质对党组织至关重要。贫困地区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动规律,才能真正带领农民群众去脱贫致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贫困地区党组织一切工作的主旋律,贫困地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都应围绕这个主旋律来弹钢琴。
习近平指出,党组织必须成为农民群众的坚强核心,“党组织必须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的坚强核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共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是社会主义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核心力量,因此,贫困地区党的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那么,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中去寻找答案。”
习近平强调,党的坚强有效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改变贫困的根本基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的统一在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习近平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为了开辟与人们群众广泛联系、深入基层,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习近平扶贫观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维。习近平认为,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扶贫事业存在困难与机遇,压力与动力两个方面,贫困落后既是一种压力和困难,同时又是一种动力与机遇,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扶贫工作紧迫而复杂,它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但如果贫困地区干部与群众将压力化为动力,不自暴自弃,敢于奋勇向前,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只看到挑战而没有看到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将挑战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机遇才能大于挑战。开发与扶贫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开放和扶贫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所以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要改革开放,又要扶贫扶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长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力量,而扶贫是改革开放新的基础和基点。两者不能偏废,只能双管齐下,以改革推动扶贫,以扶贫的实效促进改革。扶贫开发既要解决短期困难,又要照顾长远效益、整体利益,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留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现实困难与长期发展两者都要成为科学决策和布局的重点,两者要有机统一,统筹兼顾。
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力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将困难群众记在心中,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充满感情地为困难群众办事,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到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基层领导干部在扶贫中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努力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针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力争办好。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习近平强调,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而为民办事要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实”就是听实话,摸实情,“细”就是听取各种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准”就是要认识规律,而“效”就是制订的方法政策有的放失。“深、实、细、准、效”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认识真理,修正错误的辩证运动过程。而“实践与认识”的不断运动过程必须立足于群众实践、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一切办法、方针、政策的提出只有在群众的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中才能产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与群众融为一体,向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代表者,才能求生活之真,实践之真,才能务人民之实,社会之实。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编 /韩露(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