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试论习近平扶贫观

【摘要】习近平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是共同富裕,战略起点是弱鸟先飞,灵魂精髓是精神脱贫,实践基础是基层领导。习近平扶贫观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键词】习近平 扶贫观 四个维度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21世纪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步骤,创新发展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理论,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从2014年首次将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贫困宣战的决心。

习近平扶贫观的四个维度

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它的基本原则与追求是社会主义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所有阶层、民族、地域的共同进步。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革命老区、全国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那样一种局面,也不是各个地区、各个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而是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共同享有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和文明。当前,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三是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习近平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在贫困地区,农村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全面而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建立。而中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经济文化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东部与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梦想”的目标之一,没有惠及全民族、全体人民、工农城乡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富裕、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原则难以体现,民族梦想难以实现,社会发展基础不会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难以树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只有贫困地区和人民脱离贫穷和实现富裕,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认为,扶贫工作刻不容缓,时不待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贫困地区与群众要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要与全国人民共同前进,不能掉队。

习近平扶贫观的战略起点:弱鸟先飞。习近平认为,对于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而言,不能“安贫乐道”、“穷自在”,地区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首先要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不以“贫困意识”框框看问题,要淡化“贫困意识”。不要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便产生自卑心理,以“贫困县意识”束缚自己。扶贫先要扶志,要克服自卑意识,振奋精神,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精神看待脱贫问题。事实上,弱鸟先飞是可能的,也要提倡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首先要摆脱向上伸手,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而要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敢于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精神。“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比如说,可以着眼于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外引内联,建立稳定的物资协作网络;可以鼓励各县制定一些让利政策。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

习近平将贫困地区的扶贫战略归结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三个方面。“科学扶贫”是求真务实、群众路线在扶贫工作中的体现。“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科学扶贫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扶贫工作要科学思考和科学论证。从本地现实出发,制定扶贫策略,既合乎经济效益又合乎社会效益,既要产生近期效益,又要顾及长远发展。“精准扶贫”是“以人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扶贫工作中的有力体现。“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要求在全面推动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精确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手段,不空喊口号,力求为重点困难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使扶贫战略落在实处,清晰目标,任务明确,以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到全面脱贫,“内源扶贫”是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自生能力推动扶贫。“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动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的内在生产力量在扶贫开发中至关重要,它们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是真正脱贫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主导的扶贫在于开发扶贫对象、扶贫地区的未来自我生存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只有扶贫对象和地区拥有了自我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劳动能力才能最终脱贫。

习近平扶贫观的灵魂精髓:精神脱贫。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软,要将二者同时给予高度关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贫困地区首先要有好的精神面貌,正确的精神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是脱贫致富的重大内容之一。

脱贫致富从直观上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改变贫穷面貌的过程,也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贫困地区由于底子薄,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还有不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还有相当多的文盲、科盲、法盲,迷信思想也在阻碍科学文化的普及提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习近平   扶贫